3月5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他所在的江苏代表团,同出席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的江苏代表一起共商国是。聆听了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来自江苏基层一线的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分享了心中的真切感想。
徐州香包历史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就像汉乐府长诗里写的“红罗覆斗帐,四角垂香囊”,生动地描绘了当时徐州地区香包的流行。徐州香包是由独特的缝制工艺、中草药配方和汉文化图案传承至今,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孙歌尧从小就跟着奶奶王秀英学习制作徐州香包,在中草药的香味中长大。奶奶王秀英今年86岁,传承徐州香包七十多年,是徐州香包省级代表性传承人。2006年,奶奶开始教马庄村村民们缝香包,带动了400多名村民实现创业和再就业。
通过奶奶的“传帮带”,孙歌尧和姐姐们也受新时代审美观念影响,设计制作创新款式的香包,希望能够让香包在时代的更迭中创新姿态,融入每一代人的生活。通过线上线下融合的O2O商业模式来运营,独创3D打版、明暗缲针等六项软著,突破了传统香包的外观局限,可提高生产效率30%至50%。
在马庄村村民们的共同努力下,去年年产值达到1400万元。他们也会经常进行“新春游园会、非遗市集、非遗进校园”等活动,希望能让更多人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为徐州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总书记不仅强调了经济大省要挑大梁,还关注到了文化传承的重要性。这让我深刻感受到,在新时代的征程上,我们不仅要追求经济发展,更要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徐州香包区级代表性传承人,孙歌尧表示感到非常振奋、深受鼓舞。“我们要守护好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要把握非遗'未来时',创作出更多的作品,带动身边更多的青年了解徐州香包、热爱香包文化。展望未来,我将矢志不渝,深耕于徐州香包的保护、传承与创新领域。让古老文脉在赓续传承中闪耀光芒,用双手创造出更美好的生活,为非遗的传承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视频 朱信智
校对 王丽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