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毕业季还未到,无锡的引才布局已提前铺开。继全市首个引才联络站落户江苏大学后,2月28日,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无锡市引才联络站”正式揭牌,为高校学子与无锡企业之间搭建起更高效、更精准的人才对接平台。
无锡的引才布局还在不断拓宽。根据规划,2025年将在全国范围内精选10所高校设立实体化的“无锡市引才联络站”,2026年继续拓展,并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从一次性招聘向长期育才转变,让更多青年人才不仅走进无锡,更扎根无锡。
破局之举
从“候鸟式”迈向“扎根式”引才
近年来,无锡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蓬勃发展,物联网、集成电路、生物医药等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城市对高端人才的需求愈发迫切。2024年,无锡全市人才总量已达227万人。然而,传统校园招聘往往是“春秋两场”,企业与学生短暂交汇,缺乏长期互动,信息匹配效率低、供需对接不精准,难以让人才“落地生根”。
江苏大学的机械工程、动力工程、智能制造,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人工智能等专业,与无锡的重点产业契合度极高。近三年,这两所高校向无锡输送的人才均位居省内前列,然而不少毕业生对无锡的就业机会了解不深。
面对这一挑战,无锡人社主动求变,在江苏大学和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设立首批实体化引才联络站。这些联络站不仅仅是一个招聘点,更是一个长期、稳定的人才供需对接平台。站内设置专人运营,由高校学工办负责人统筹管理,确保日常运转顺畅;辅导员和学生干部作为“校园引才大使”,主动收集学生求职需求、发布岗位信息,让企业与求职者的距离更近;重点企业的人力资源总监、行业专家则组成职业导师团队,“过去企业像‘候鸟’往返校招,如今我们要在校园扎下‘智慧树’。”无锡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道。通过这套“站长+大使+导师”的模式,联络站实现了从“候鸟式”到“扎根式”引才的转变。
精准匹配
搭建人才供需双向快车道
仅仅在高校设立窗口,远远不够。无锡的目标,是让更多高校学子了解无锡、选择无锡、留在无锡。为此,联络站在线上线下同步发力,增强人才对接的精准度和黏性。
在线下,联络站设立在校园学生活动中心等人流密集区域,通过大屏幕滚动播放城市宣传片、无锡产业布局、人才政策和优质岗位信息,让学生能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自然而然地接触到无锡的就业机会。江苏大学的联络站还结合学校的一站式学生事务与发展中心,让无锡的产业优势与学生成长路径无缝对接。
在线上,无锡在高校就业网开设“无锡专区”,联动“无锡云聘”平台,首批提供394家用人单位的5032个岗位信息,并通过直播宣讲、空中双选会等形式,打破时空限制,实现高效对接。
针对不同高校的专业特色,联络站还推出个性化引才方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具有明显优势,无锡的联络站便重点推出了算法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高端岗位,让求职者与岗位的匹配度更高,减少信息错配的可能。
为了进一步提升精准匹配度,联络站依托院系数据库建立“来锡意向简历池”,提前摸排学生的求职需求,并定期举办学院专场招聘会、行业细分对接会、企业专场宣讲等活动,让高校学子在求职阶段就能深入了解无锡的企业环境。与此同时,无锡还推动企业深度融入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推出“产业导师进课堂”计划,让企业高管、行业专家走进高校,为学生提供实战指导,帮助他们缩短毕业后的适应期,让人才培养更符合企业需求。
校地联动
从“引才”到“育才”,构建人才闭环
无锡不仅关注人才的引进,更着眼于如何让人才在这里扎根、生长、成才。为此,联络站不只是停留在“引才”层面,而是进一步推动从人才培养到就业落地的全链条建设,真正形成“引才—育才—用才”的闭环。
在人才培养方面,无锡鼓励重点企业与高校开展深度合作,联合开设“青年工程师培养项目”,让学生在校期间就能与企业建立联系,提前适应职场环境,并试点学分互认,让人才培养更加市场化、精准化。无锡技师学院与透平叶片公司联合推行的“高级技师学徒制”,实现了“入学即入岗”,让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更贴近企业需求。
此外,无锡还充分利用校友经济的力量,建立“校友+城市+企业”三方联动机制,吸引无锡籍学子和高层次人才回流。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校友会已促成多个创业团队落户无锡,进一步激发了城市的创新活力。与此同时,无锡设立了“太湖人才奖学金”,为优秀在锡实习生、研究生提供资金支持,增强城市对年轻人才的吸引力,推动更多高校学子选择无锡、扎根无锡。
无锡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引才联络站的设立是推动产业链、创新链、教育链、人才链“四链融合”的重要抓手,未来将吸引更多高校加入“离岸创新—在地转化”体系。江苏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校方代表表示,这一模式将大幅提升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安普瑞斯人力资源总监表示:“2025年研发岗位招聘周期预计缩短40%,且毕业生留任率明显提升,这样的精准引才模式,企业太需要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