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跟着南大教授做研究!“南小桥”计划二期启动,51名金中学子入选
来源:紫牛新闻
2025-03-02 20:53:09

南雍启智,青春奋进。3月1日,“南小桥”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一期成果汇报会暨二期启动仪式在南京大学仙林校区开展。51名南京市金陵中学国际班学子经过选拔入选二期培养计划,他们将在22位南京大学教授的带领下开展创新实践活动。

期刊发表、名校录取,项目首期学员成果丰硕

据了解,2023年12月,南京大学侨联联合南京市侨联筹划了“南小桥”拔尖人才培养计划,并于2024年4月启动。该计划充分汇聚南大优秀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力量,打破人才培养的传统壁垒,实现不同学段的融合与协作。项目一期,金陵中学国际部42名高中生在17位留学归国青年学者导师的带领下,全身心投入到一系列科研探索过程中。

南京大学侨联主席夏兴华作项目进展情况报告时介绍,一期部分同学已经在SCI期刊中发表论文,在学术竞赛中投稿并且获奖,这些成果不仅提升了学生的科研素养,更为学生申请进入大学提供强大助力。在尚未结束的申请季中,一期部分学生已经收获剑桥大学、约翰斯·霍普金斯大学等国际一流名校的录取通知。

“‘南小桥’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是将南京大学的顶尖学术资源和金陵中学的国际化教育特色相结合的一次尝试。”南京市金陵中学校长夏广平在致辞中表示,南京大学导师团的学者们既是国际学术领域的探索先锋,更是同学们学做人的典范。“希望同学们以报国为帆,志存高远,无论未来你们去到哪里,走向何方,永远记住,中国的学者以民族复兴为己任,用真才实学服务祖国。”

南京市教育局一级调研员宋晓峰在致辞中表示,在南京大学顶尖导师阵容的指导下,项目为学生提供接受前沿科研的机会,打破了中学与高校资源的壁垒,构建教育改革的实践共同体,推动大中小学贯通培养的模式,促进教育资源的纵向流动,反哺基础教育改革,尤其是在国际化教育领域提供本土化的方案。

51名学生入选二期计划,22位青年学者组成导师团

“南小桥”拔尖人才培养计划(二期)中,金陵中学国际班共有51名学子成功入选。同时,项目二期进一步壮大了导师队伍,邀请了22位国家级重大人才计划入选者加入,导师们的学科背景涵盖了理、工、商、医、人文等多个学科,形成了一支多元化综合性的学术指导团队。

现场,南京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刘颖作为导师代表发言。值得一提的是,刘颖教授还是金陵中学校友。面对学弟学妹们,刘教授回忆了30年前在金陵中学实验楼里第一次做化学实验点燃酒精灯的场景。“探索未知的勇气往往始于最微小的火花。今天的活动就是要延续这份点燃火种的初心,让科学的火光照亮更多年轻的眼睛。”

江苏省侨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兼秘书长张霓在讲话中表示,“南小桥”项目是树立高校侨联和地方侨联联合机制的有力探索。各级侨联组织联通中外的丰富资源,帮助学生们组织跨地区、跨校际的学术交流、科研合作,为孩子们的成长拓宽更加广阔的途径,让大家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坚定文化自信,走出国门后可以积极传播中国声音,讲好中国故事,为中国的发展注入强大的动力。

“希望南京大学能成为大家的故土家园。”南京大学党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统战部部长焦瑞华对金中学子说道。“南小桥”拔尖人才培养计划是由高校、侨联、教育部门和中学各自发挥优势,共同构建高水平拔尖创新人才自主培养体系的有益实践。她希望导师团成员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的谆谆嘱托,坚守爱国情怀和报国理想,带领高中生们勇攀科学高峰;希望南大侨联要以建设“南小桥”项目为契机,在省市侨联的指导和支持下,进一步团结侨界英才,以实际行动助力教育强国建设。

在高校导师身边成长,金中学子励志科研探索

活动中,优秀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王欢教授给同学们带来了科研分享。项目一期学员进行了成果汇报。

一期学员、高二学生庄子慧介绍,她跟随南京大学医学院赵远锦教授深入研究了一种温控和压力控制的结构色材料,这种材料会根据温度和压力的变化而改变颜色,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导师在我心中种下了一颗科研的种子,我看到了自己的潜力,也看到了未来的无限可能。”

一期学员、高三学生吴昱贤告诉记者,他已被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录取。在“南小桥”项目中,他跟随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毛亮教授做科研。“每一步实验设计,每一项数据分析,都让我深刻认识到科研的严谨性和创新性,这段经历更加坚定了我未来继续在科研道路上探索的决心。”

南京大学侨联主席夏兴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留学归国青年学者不仅将他们的科研创新精神,更是将他们的爱国热情传输给下一代。我们希望在不断交流过程中,培养学生们爱国奉献的精神,待到他们学成归国,也能为祖国的强大做出自己的贡献。

通讯员 顾健 施国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 见习记者 顾茜敏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