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南京下关中山码头前的江边路向北徐行约800米,道路右侧有一条不起眼的小街——大马路。一个世纪前,这条街是南京商埠的核心街道,有“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之说。下关为何会与夫子庙并称,如今以优美滨江风光闻名的下关中山码头百年前是何光景?2月28日,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在瞻园罗尔纲史学馆推出“灯火大马路:南京商埠文献史料展”,带着人们从头细说南京的商埠往事。
近代以来,随着列强入侵,中国许多沿海沿江城市或被动或主动地开放为通商口岸,“商埠”一词由此产生。南京商埠自1899年正式开埠,至1950年5月停办,其正式运营时间仅半个世纪。
在本次展览中有一张地图非常值得关注,这张1898年出版的《江宁府地图》中标注了下关码头和马路,地图上还有个非常小的船形标志,这是一个叫做“洋棚子”的码头,“这张地图是南京近代史上第一张采用科学比例尺制作的地图,反映了南京在正式开埠通商前下关地区的情况。”该展策展人、太平天国历史博物馆综合业务部主任孔令琦介绍到。这张地图由法国传教士盖拉蒂(中文名为方殿华)绘制,是迄今能看到的最早一幅经过精确测绘,带比例尺、标注经纬度的南京地图。“地图上的马路是张之洞在1895年主持修筑的连接江宁下关江边至城内总督衙门的江宁马路,此为南京首条近代市政道路。今天的大马路和建宁路仪凤门段就是其旧址。而这个在地图上不太起眼的洋棚子最初是美资旗昌轮船公司修建的码头,后来旗昌轮船公司被中国轮船招商局收购了,洋棚子实际上是南京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轮船码头。”
从这个展览中观众们不仅能够纵览百年下关商埠发展历史,还能发现一些非常有趣的故事,比如鼓楼区有铁路北街、铁路南街这么两个地名,但如今这附近也没有铁路,一些不太了解南京城市交通发展历史的人以为这个铁路说的是中央门外的沪宁铁路,实际上两个地名是1959年被拆除的宁垣铁路的遗痕。“在沪宁铁路开通后,时任两江总督端方请奏修建了宁垣铁路,1908年开始运营,俗称小火车。1927年该路改名为京市铁路继续运营,并于1936年南延出新辟的雨花门和宁芜铁路接轨。新中国成立后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人们发现这条铁路运力有限,而且它又在闹市区,影响城市发展,于是在修建好绕越紫金山的尧化门铁路连接线后,50年代末就将它拆除了。今天的长白街即其旧址。”
“南有夫子庙,北有大马路”这句民间俗语也有了具象化的解释,夫子庙是南京传统的商业中心,代表了老南京的社会生活,而下关则因南京开埠迅速发展,商户多以售卖洋货居多,诸如各类洋布、煤油、卷烟等,新建的西式建筑也较多,感觉上洋气了不少。
据介绍,此次展览共展出各类档案资料、历史图片、近代藏品等200余件,详细梳理了南京商埠从开放、发展、繁荣到迎接解放、华丽转型成为城市名片的历史过程。其中南京红色印迹调查资料、金陵关档案、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资料及近代商号海报等重点展品多生动记录了南京商埠地区的兴衰沉浮和奋斗历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沈昭
校对 陶善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