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微创,更安全!“机器人”助力泌尿系统肿瘤治疗
2025-02-22 17:15:17

当机械臂在人体内以0.1毫米的精度游走、当3D影像将血管放大30倍宛若江河……这不是科幻电影场景,而是中国手术室里正在发生的真实革命。

当下,DeepSeek的创新力量正深度渗透进各个领域,改写着产业发展的轨迹,医疗行业也不例外。手术机器人技术的不断迭代与优化不仅为外科医学带来了新突破,更让在其辅助下的医疗手术精准度和稳定性得到显著提升。

近日,东南大学二级教授、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泌尿外科主任陈明就在采访中,向记者展示了一组数据对比:传统前列腺癌手术的神经损伤率为25%,手术机器人却最高不超过5%;开放肾癌手术的平均切口15cm,机器人手术最少的只有一个单孔自然通道;膀胱癌术后肠瘘发生率5%,机器人手术低至0.8%……这种高精度的操作不仅突破了微创极限、人眼极限和人手极限,更在提升手术精确度和安全性的同时,降低患者痛苦、缩短恢复时间,确保病灶彻底清扫。

手术机器人成为微创“利器”,临床医生迎来强力助手

“机器人手术系统并非‘自主操作’的机器人,而是医生通过控制台指挥机械臂完成手术的‘智能延伸工具’,”陈明表示,机器人手术的安全性优势源于三维立体视野、仿生机械臂、智能防抖系统三大核心技术突破。

“一毫米的血管在屏幕上清晰如一根吸管,神经束的走向一目了然。这种‘沉浸式’视觉让医生在分离前列腺周围的神经血管束时,能将误伤风险降低60%以上。”陈明表示,传统腹腔镜的二维画面就如同“看纸质地图”,而手术机器人的双镜头成像系统可提供放大15-30倍的3D视野,相当于“用VR眼镜进入患者体内”,相当于“从平面地图到实景导航”的三维立体视野。

二是仿生机械臂:“从竹筷夹豆到绣花针穿线”。“传统腹腔镜器械只能像筷子一样直进直出,而我们医院的手术机器人机械臂能旋转720度。”陈明以肾部分切除术为例解释道,“处理藏在肾脏背侧的肿瘤时,机械臂可以像手腕一样弯曲,精准避开肾动脉分支,把健康组织多保留15%-20%,这对患者术后肾功能保护至关重要。”

三是智能防抖系统:“从手持拍摄到云台稳像”。手术机器人震颤过滤技术可将动作误差控制在0.1毫米内。陈明教授特别提到膀胱癌手术:“重建尿道时,针距必须精确到2毫米,机器人系统能自动消除手抖影响,吻合口漏的发生率从传统手术的8%降至不足2%。”

据陈明及团队统计,对比开放手术,机器人手术在泌尿肿瘤治疗中呈现显著优势:术中出血量减少40%-50%(前列腺癌根治术平均出血<100ml);住院时间缩短至3-5天(开放手术需7-10天);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降低35%,切口感染、肠梗阻等风险大幅下降。

引领技术创新进入“超微创”时代

泌尿外科是机器人手术最早也是最广泛应用的领域之一,尤其是在前列腺根治术和肾脏手术中。采访中,针对泌尿系统解剖复杂、空间狭小的特点,陈明还系统梳理了机器人手术在前列腺癌、肾癌、膀胱癌方面的核心适应症。

“前列腺深藏盆腔,周围密布性神经和控尿肌肉。”陈明表示,在其团队完成的1200余例机器人前列腺癌根治术中,93%患者术后3个月内恢复尿控,性神经保留率达75%(较腹腔镜提高25%)。“机械臂能在花生米大小的空间里分离出头发丝粗细的神经,这是开放手术难以企及的精度。”

而对于早期肾癌,陈明创新采用“零缺血”机器人肾部分切除术:通过超选择性阻断肿瘤血管,将肾脏缺血时间控制在12分钟内(国际标准为25分钟)。“患者术后肌酐波动幅度小于10%,5年生存率达96.2%。去年我们接诊过一例4.5cm肾门部肿瘤,机器人成功在‘生命禁区’完成切除,术后肾功能完全正常。”

根治性膀胱切除+尿流改道是泌尿外科最复杂的手术之一。陈明指出:“机器人能在盆腔‘迷宫’中彻底清扫淋巴结,肠管吻合的精细度提升后,术后肠瘘发生率从5%降至0.8%。我们曾为一名84岁高龄患者成功实施手术,术后第7天即恢复流质饮食。”

专家建议,机器人手术这些患者不适合

“机器人手术需要至少8cm×8cm的操作空间,过度肥胖(BMI>35)或严重腹腔粘连患者,机械臂也可能存在‘施展不开’的情况。”陈明表示,机器人不是‘万能钥匙’,尽管技术优势显著,但对于局部晚期前列腺癌侵犯直肠、肾癌伴下腔静脉癌栓等情况,开放手术的触觉反馈对判断切除边界仍有不可替代性。

因此,尽管手术机器人的应用前景广阔,但在陈明看来,再先进的技术也只是工具,以最小创伤实现最大根治才是核心理念。“是否最有利于根治肿瘤?”“是否最适合患者的身体条件?”“是否最贴合家庭的实际需求?”这些都是在术前需要反复讨论的重要内容。“医疗的本质不是炫技,而是用恰当的技术守护每个生命的尊严。”陈明说道。

据悉,自2018年中大医院引进“达芬奇”手术机器人以来,在泌尿外科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已成功完成超过3000例泌尿外科精准微创手术,在江苏省内领先,涵盖泌尿系统肿瘤、先天性畸形等多种病症,尤其在保留器官功能的手术方面取得了诸多突破。

未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泌尿外科将继续以机器人为核心,积极引入更多国际前沿技术,帮助更多泌尿系统疾病患者解除病痛,拥抱健康新生活。

新江北全媒体记者 梁雅欣

部分图片、数据来源:中大医院发布、文献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