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受生命蜕变,领悟春蚕精神!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探秘千年蚕桑文化
来源:紫牛新闻
2025-02-16 21:25:35

“通过这次活动,让我对蚕宝宝有了新的认识!”2月15日下午,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们来到了坐落于震泽湿地公园内的太湖雪蚕桑文化园,近距离观察蚕宝宝、学习蚕桑知识、制作茧艺手作,开启一场探寻蚕桑丝绸文化的奇妙之旅。


丝绸衣物、家具用品、丝绸艺术……一进入馆内,小记者们就被这里传承千年的蚕桑丝绸文化的氛围所吸引。在讲解员的引导下,小记者们详细了解了吴地千年蚕桑文化的起源、发展。随后,讲解员讲解了从卵、幼虫、蛹到成虫,蚕每个阶段的特点与发展变化。


活动中,小记者们亲身体验了抽丝的过程,感受劳动的乐趣和蚕丝的珍贵。在现代化的温室育蚕房,小记者们聚精会神地观察着蚕宝宝们如何咀嚼桑叶,一些大胆的小记者鼓起勇气,小心翼翼地将蚕宝宝放在手心,轻轻抚摸着蚕宝宝柔软的身体。“哇,看它们吃得多香啊!”来自苏州市敬文实验小学校的一(2)班的朱希辰小记者兴奋地说。来自苏州市吴江区杨嘉墀实验学校二(2)班的王以诺小记者感慨地说:“原来蚕宝宝触摸起来是这样的感觉,真是太神奇了!”


来自苏州市吴江区杨嘉墀实验学校二(6)班的历珊彤则分享了她的观察:“蚕宝宝的外形特征白白胖胖的,跟其他的虫子外形虽然很像,但是,它跟我们人类是好朋友,所以不叫它虫,叫蚕。它吃的是桑叶,要通过四次蜕皮,蜕一次皮大一龄,所以达到五个龄期。”


在育蚕课堂上,来自苏州市吴江区震泽镇太湖雪蚕桑园的“匠心蚕娘”周勤娥,向小记者们详细讲述了蚕宝宝的成长历程。她介绍道:“幼虫阶段大约会持续二十四天左右,随后蚕宝宝就会进入成熟阶段,开始吐丝作茧。蚕茧的用途非常广泛,比如可以用来制作柔软的蚕丝被,轻盈且舒适。此外,蚕茧还可以抽丝加工成面料,进而制作成丝巾、丝绸衣服等。更令人惊奇的是,蚕丝还能被巧妙地制作成可爱的玩偶,乃至一朵朵精致美丽的永生花。”



在采访环节中,来自苏州工业园区娄葑学校二(10)班的陆熙远小记者好奇地提问:“蚕吐丝要吐三天三夜会不会很累?”周勤娥说:“蚕宝宝不怕累,它一直坚持把它一生1000多米长的丝给吐完,不达目的不罢休。”


在最后的手工环节,小记者们手持一枚枚洁白的蚕茧,小心翼翼地在蚕茧上用彩笔勾画出自己心仪的图案。老虎、兔子、水果……不一会儿,一个个富有创意和童趣的图案便生动地展现在蚕茧表面。


苏州大学实验学校三(4)班邓艾智的家长表示:“这次活动对孩子来说,是一次难得的学习与体验机会。它不仅让孩子们亲眼见证了蚕的一生,体会到了生命的奇妙与劳动的艰辛,还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长了知识。这样的教育方式,无疑对孩子们的成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实习生 王科慧 朱佳薇 刘丽丽

扬子晚报苏州小记者工作室主持人 徐泽彤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周晓青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