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福临门》的“i人友好帽”给网友逗乐了,实物在泰州能看到
来源:紫牛新闻
2025-02-14 17:13:10

“这帽子长到成电视对角线了,过小门儿都得侧着过吧。”这两天,一条讨论电视剧《五福临门》的帖子成为了小红书热帖,这位网友分享了《五福临门》第28集中出现的颇有喜感的一幕,一位头戴宋朝官帽的角色正侧着头,帽子上超级长的帽翅在构图上恰巧成了电视机屏幕的对角线。

这可给网友们逗乐了,“这帽子社恐很友好,不想交流时就疯狂摆头,像螺旋桨一样把试图搭话的人扫开”“这是古代社恐人用来保持社交距离的吗,真没见过这么长的”“一款对i人很友好的帽子”,评论区网友表示“这款帽子可不夸张,我见过实物,比这还长。”网友还晒出了这款帽子的实物,确实有着长得惊人的帽翅。

《五福临门》是一部以北宋仁宗年间为时代背景的故事,服化道也基本上以宋朝服饰文化为参考,网友们所晒出的实物其实就在泰州博物馆,正式名称是宋展脚幞头,幞头高21厘米,通长120厘米,帽子的长度和小孩的身高都差不多了,幞头表面是罗纱,外髹是黑漆,里面纱纹清晰,不见漆痕,在幞头两片罗纱交接处未见漆痕,比较硬挺。展脚用粗铜丝制作骨架,上面缠的是网状细铜丝。1999年,泰州一职中工地上发现了宋蒋师益墓,该墓中出土了这件展脚幞头。

宋展脚幞头 泰州博物馆藏

所谓的幞头就是古代一种帽子,从唐代起开始流行,到宋代上至王侯将相下至平头百姓,凡男子都会戴幞头,只不过是款式、材料不一样。泰州市博物馆馆长解立新表示在宋代壁画、雕塑中可以看到展脚幞头形象,但实物极少。宋蒋师益墓志铭记载,蒋师益是一贡士,没有官职记载。根据江西乐平宋代壁画墓中人物尺寸推算,这顶幞头的尺寸和实物相仿,可能是实用品。在泰州博物馆的这件宋展脚幞头是国内稀有的有着超长帽翅的幞头的实物。

晚唐五代壁画中的幞头

这个帽子在历史上当然不是专为社恐人士设计的,它到底是怎么来的?在这条帖子的评论区有网友提到这是赵匡胤发明的,他为了防止朝臣在上朝时交头接耳、窃窃私语所以设计了这款帽子,官员戴上帽子细微的摆动都能被看见,也能起到端正仪态的作用。

不过这个故事大概率属于后人杜撰的,幞头有清晰的演变过程,隋唐时最开始是黑色方形织物,幞头后面有两个打结的脚,垂在脑后,渐渐的人们开始改造设计这两个脚,于是就出现了很多夸张的造型,平铺展开的,还有两根朝天冲的,也有八字形的,到了宋朝幞头已经演化出了相当夸张的造型,宋人程大昌的笔记体著作《演繁露》中写道“幞头之制,裁纱覆首,尽韬其发,两脚系脑后……其改为硬脚,史不载所始,莫知其的,自何时也。”由此看来,宋朝人自己也不知道硬脚的幞头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宋人王得臣的《麈史》则说:“幞头,后周武帝为四脚,谓之折上巾……后又为两阔脚,短而锐者,名牛耳幞头,唐谓之软裹。至中末以后,浸为展脚者,今所服是也。然则制度靡一,出于人之私好而已。”等到了元明,这种幞头因为佩戴起来行动不太方便最终渐渐被淘汰了。

至于“防小声蛐蛐”的说法,可能是从宋末元初由俞琰写作的《席上腐谈》中出来的:“唐人幞头,初以皂纱为之,后以其软,遂折桐木山子在前衬起,名曰举容头,以为起于鱼朝恩。五代相承用之,至宋乃易以藤织者,仍易以纱,后又易以漆纱。周武所制,不过如今之结巾,就垂两角。初无带,唐人添四带,以两角垂前,两角垂后;宋又横两角,以铁线张之,庶免朝见之时偶语。”《席上腐谈》这本书被后人评价为“造谣小本本”,《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评价为“上卷前数十条为考证名物之语,词意多肤浅无稽……多附会穿凿不足据。”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