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溧水:在新的起点上,加快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新溧水建设
来源:紫牛新闻
2025-01-09 12:00:59

南京溧水区进入“两会时间”。1月7日,溧水召开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政府工作报告披露,预计2024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1080亿元、增长5.8%左右,一般公共预算收入70.7亿元、增长5.2%,规模工业产值1183亿元、增长6.4%,主要经济指标增幅位居全市第一方阵。

202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5.5%左右、力争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力争2%;规模工业产值增长6%、力争8%;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力争2%;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

以制造强区为重点,放大主导产业竞争力

聚力夯实产业支撑。聚焦“千亿开发区、百亿特色园”目标,强化八个板块支撑作用,以板块产业的“群雄奋起”铸就溧水产业的“风生水起”。着力激发创新引擎。鼓励引导企业“梯次攀高”,统筹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构建“初创型企业+资金、发展型企业+人才、领军型企业+实验室”的培育矩阵,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保持600家、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1100家。深入落实国家和省市人才计划,拓展“人才服务一件事”内容,力争引育国家级人才14人、省级以上人才180人。

致力壮大经营主体。建立重点企业培育库,持续推进“小升规”、专精特新培育,新增规上工业企业50家、总数突破850家,新增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家、省级专精特新企业35家。加大企业上市扶持力度,坚持“储备一批、后备一批、辅导一批”,支持区内优质企业挂牌上市,力争实现新增辅导备案企业1家、上市企业1家。

以提振需求为抓手,提升经济增长驱动力

强化投资推动。始终把重大项目作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更大力度推进60个省市重大项目、152个区重点项目建设,确保上半年开工90%、三季度全部开工。优化升级“五办”集成、“五证”齐发模式,完善区领导挂包、专班化推进机制,确保泸溪河等12个省市重大项目年内竣工投产。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确保工业投资增长5%、力争7%。继续用好基金招商、场景招商等新模式新路径,深化招商市场化运作,招引一批“高大上”的项目、“专而精”的企业,确保完成实际投资总额115亿元,招引亿元以上项目100个,力争签约更多30亿元项目。

突出消费拉动。坚持“农、商、旅、文、体、展”融合发展,做好“一山一湖”文章,通过“四好农村路”和区级旅游环线串联特色田园乡村,推动餐饮住宿业与旅游、康养、研学、会展等业态融合,促进餐饮住宿消费升级。坚持“深化运营、升华品牌”,推动无想水镇争创国家3A景区,高质量办好咪豆音乐节、溧水草莓马拉松等活动,擦亮“天生溧水、自然无想”“这么近、那么美,周末到溧水”的乡村旅游名片,高标准争创国家级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区。

以改革开放为引擎,激发高质量发展牵引力

坚定不移抓改革。探索政务服务增值化改革,推进民政事务“一网统管”,迭代升级“一件事”改革,让企业群众办事无忧、服务可感。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大力培育数据技术等新型要素市场。深化融资平台公司整合撤并及市场化转型试点,进一步强化国资国企监管。延伸“交邮快供+”融合改革内涵,建成运营区级物流中心,拓展“区—镇街—村社”无人驾驶配送模式,打通农产品进城“最初一公里”和消费品下乡“最后一公里”。

一以贯之扩开放。深入推进国家临空经济示范区建设,建立跨境电商一站式公共服务平台,争创省级跨境电商园区。高效实施“溧水企业出海行动计划”,聚力打造“跨境电商+产业带”,不断扩大地产工业品和特色农产品出海规模和路径,力争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170亿元以上。

以精细精致为导向,增强城乡功能承载力

打造城市亮色。推动首轮国土空间总体规划通过省政府批复,建立区、镇街、村社三级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打造城南片区等精品地段。实施城中村改造项目3个,完成20个老旧小区改造。加强历史传统文化挖掘与保护,做好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工作。优化城市出行服务,拓展微循环公交、动态公交等模式,推广农村中学定制公交,全线通车运营204省道溧水段一期改扩建工程,积极争取宁宣铁路溧水设站,切实满足群众多样化出行需求。

描绘乡村秀色。高质量发展都市现代农业,以全域农高区理念推进“一区多园”建设,做好“土特产”文章,扶持一批传统农业企业向一二三产融合转型发展,支持农高区高校院所创新品种在区内首推首用。加快建设南农大动物医学研发中心,建强“碳谷”六大中心等平台,扩容省农村科技服务超市总店,推动科技成果下乡入村。

以共建共享为目标,凝聚改善民生向心力

完善保障体系。全面贯彻就业优先政策,落细落实重点领域、重点行业、城乡基层和中小微企业就业支持计划,为大学生、城乡失业人员等重点群体提供精准就业服务,促进就业供需匹配、快速对接,全年城镇新增就业6000人。加快在建安置房项目建设,分配安置房1.2万套。建设全龄友好型城市,完善“一老一小”服务体系,健全“1+8+X”普惠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建成投用区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提升0-3岁幼儿服务能力;结合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全域推进先行区试点建设,创新家政服务进社区发展模式,推动家政企业与社区、物业合作,促进家政服务与养老助老等社区服务深度融合。试点开展“睦邻点+助餐”“餐饮企业+助餐”“社区食堂+助餐”,推动示范性助餐点镇街全覆盖。

优化公共服务。整合教育资源,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有序组织幼儿园设并转撤,稳妥推进农村小规模学校整合撤并,保障刚需学位供给。推行“区外名校+新建学校”办学模式,加强与金陵中学、力学小学等区外名校合作,建成投用城南小学,启动三高中等学校改扩建工程,创成国家级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区。围绕打造“家门口的好医院”,深化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加快区人民医院、区中医院创建三甲医院,将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村社,为群众提供就近就便、系统连续的卫生健康服务。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婧仪 通讯员 溧宣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