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子晚报网12月19日讯(通讯员 刘威 记者 朱鼎兆)孩子成长过程中,就怕磕着碰着,但担心什么来什么,一不留神就可能出意外。12月17日,8个月大的小奇(化名)意外坠落导致颅骨凹陷性骨折,就像乒乓球“瘪”了一样!幸运的是,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团队通过微创方式为小奇及时进行了凹陷骨折复位:从颅骨内侧精准撬起凹陷部分,使其复原至初始形态。
8个月大的小奇(化名)头部被摔骨折,像乒乓球“瘪”了一样。
“当时是孩子妈妈不慎摔倒,怀中的孩子脱手跌落伤到了头部,CT检查提示,这个还是闭合性颅骨凹陷性骨折,又叫‘乒乓球样’颅骨骨折。通过CT三维可视化重建技术,测量出孩子头上颅骨凹陷最深约达1.5厘米。”淮安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副主任医师张岩说。
乒乓球骨折,也称为池塘骨折,是一种闭合性颅骨凹陷性骨折,常见于婴幼儿和儿童。这种骨折的特点是因为颅骨柔软且有弹性,当头部遭受外力时,颅骨会向内屈曲凹陷,而不会出现断裂。这种骨折通常外观上可以看到凹陷,类似于用手指在乒乓球上产生的压痕凹陷,故而得名。
经过细致的体检与详尽的病史询问,医生确认孩子在摔伤后并未出现昏迷、呕吐或其他异常反应,且颅脑CT扫描结果亦显示颅内未见出血迹象。就是颅骨有肉眼可见的较大深凹陷,建议手术治疗。“尽管孩子当前的颅骨凹陷性骨折并不构成即时的生命危险,但由于其凹陷程度深且范围广,颅骨自行复原的可能性极低。如若长期置之不理,这处凹陷的颅骨将可能对大脑皮层产生持续的压迫,进而可能诱发皮层萎缩、癫痫等一系列后续问题。”张岩说。
医生为小奇(化名)“撬”骨复“圆”
小儿外科李炳主任率领团队,为小奇成功施行了钻孔撬复微创术。此方法通过精准地在颅骨上钻取微小孔洞,将手术器械穿越此孔,深入颅骨与硬脑膜间的间隙之中,从颅骨内侧精准撬起凹陷部分,使其复原至初始形态。尽管此微创手术对患儿造成的创伤很小,但其操作难度极高,极为考验医生的技术,因为婴幼儿娇嫩的硬脑膜极易受损,任何细微的器械误触都可能对大脑造成不可逆的伤害。小奇术后恢复良好。
小儿外科医生提醒,儿童在日常生活中不慎发生头部碰撞时,家长应高度重视并尽快将孩子送往医院接受专业检查与治疗。儿童颅骨相对脆弱,即使是看似轻微的撞击,也可能潜藏颅内损伤的风险,如脑出血、颅骨骨折或脑震荡等。“若孩子在碰撞后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意识模糊、行为异常或嗜睡等症状,应立即视为紧急医疗状况,毫不犹豫地前往正规医院就诊。即使孩子表面看似无碍,也不能掉以轻心,因为某些颅内损伤初期可能并无明显外在表现”。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