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悉中国当代文学的浪潮起伏,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新作《文学的深意》出版
来源:紫牛新闻
2024-12-11 13:43:50

当代文学需要真正具有深度的批评,而这种批评应该是有温度、有深意的。文学与内在生命和时代现场如何发生关系,是中山大学教授、长江学者、知名文学评论家谢有顺所关注的问题。12月,谢有顺的文学批评专著《文学的深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较为全面的呈现作者近些年来对中国当代文学的观察和思考。

本书置身文学现场思考文学创作与批评,分文学的召唤、个体的凝视、小说的目光、批评的伦理四个部分,涉及小说、散文、诗歌、文学批评等诸多文体。第一章文学的召唤中谢有顺开篇即提出了中国当代小说面临的困境,“中国当代小说一直没能较理想地平衡好两种关系,概括起来说,就是实与虚、小与大的关系。很多写作困境由此而来。 ”由此展开探讨了中国新现代小说及“新南方文学”的文化地理问题。第二章个体的凝视中作者以韩少功、莫言、于坚、阿来、张者、徐则臣为例探讨作家写作与个体之间的关系。第三章小说的目光深入剖析《惊蛰》《回响》《镜中》等几部近些年来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中国当代文学作品。第四章批评的伦理聚焦批评者,讨论了李静、胡传吉等文学批评家的文学批评观。从文体到人,从文本分析到评论的评论,谢有顺全面展示自己对中国当代文学动态的体察和洞悉,本书可谓一本“当代文学面面观”。

作者秉持“文学与生命互证”的价值立场,看重理想与现实之间的人格张力,视野开阔而深邃,行文清醒而警觉,在书中作者提出“写作除了要有方法论的革新,也要有丰富的现实信息和审美信息,叙事才不会变成语言的空转。”作者也犀利指出当代文学创作中的问题,“没有思想穿透力,就会流于材料的堆砌,即便是材料,很多文学史用的也是大同小异,史论难以出新的原因,不是材料的短缺,恰恰是思想的匮乏。”但谢有顺也肯定了当代小说的勇气,鼓励创作者探索新的话语方式和问题,在讲述关于人性、震撼灵魂的故事上鼓起雄心。而面对新的文学样态时,“批评家应该是一个在场者,一个有心灵体温的人,一个深邃理解了作家和作品的对话者,一个有价值信念的人。”

在《如何批评,怎样说话?》一文中,谢有顺对当前文学批评疲软无力的现状进行了反思,并给出了“相信文学的价值”这一解决方法:“重新确立起对文学的信,其实就是相信这个世界还有值得肯定的价值,文学也能充分分享这一价值。”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学者陈晓明认为谢有顺文学评论切中要害,见解独到,言说圆融却透示出犀利之气,“他的批评是有活力和力量的,是生动而富有生命力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