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图书馆老馆,今天的清华学子匆匆来往,很多一年级的新生都会留心到大厅北壁上
镶嵌着一面白底金字的大理石纪念碑,上面有铜像,铜像刻画的眼镜男子,就是雨花英烈施滉烈士。
施滉出生于云南洱源县的白族小学教师家庭。1916年,施滉以第一名的学习成绩从军医学校毕业。按规定,他应保送到天津高等军医学校深造,但学校却保送了一名家里有权有势的学生。1917年秋,施滉去考清华学校,又考了第一名。当时清华的招生名额,是根据各省在庚子赔款中的比例来分配的,云南只能录取一名。但地方官绅借口施滉眼睛近视度数较深,又增加了一个学生前往北京面试,企图在面试时取代施滉。青年施滉又一次体验到社会的黑暗。
施滉入学后发现,当时的清华园里到处弥漫着 “身在中土,心已洋化”的情绪。
施滉在《清华周刊》上撰文疾呼:“这种贵族生活,可以养成奢侈及怠惰的习惯,可以软化意志”,号召同学“提倡刻苦精神”。
为实现心中的理想,施滉与冀朝鼎等学生发起成立了清华园的第一个进步社团——修业团,宗旨是“本着互助和奋斗的精神,研究学术,改良社会,以求人类的真幸福”。
“五四运动”后,施滉抱着为国家寻出路的赤诚愿望,将修业团更名为“唯真学会”,他当选为会长,率领会员寻求救国真理。
1924年秋,施滉进入斯坦福大学学习。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前夕,处在大洋彼岸的中国留学生同样暗流涌动,在危急关头,施滉不顾国民党右派在美势力的恐吓与威胁,毅然加入共产党,成为留美学生中最早的一批共产党员之一。1927年3月,施滉在美国秘密设立了共产党中央中国局并当选为书记。施滉拿到硕士学位后,在党的指引下,先后辗转古巴、加拿大、苏联等国,不遗余力宣传中国革命,在华侨中赢得广泛赞誉。
正当国内革命处于白色恐怖之时,施滉不顾个人安危,毅然回到阔别6年的祖国。他先后在上海、香港、北平为党工作。1933年,他在担任河北省委领导期间被捕,并被转押到南京。在监狱中,施滉历数国民党罪状,没有吐露党的一丝机密。
对施滉劝降失败后,国民党秘密将其杀害。施滉牺牲的噩耗传到美国时,当地华侨们为之痛惜,为纪念他为革命做出的贡献,美国共产党将每年1月1日定为“施滉纪念日”,这成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的一段佳话。
施滉烈士用短暂一生,诠释了共产党人“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这颗初心,被千千万万清华学子所敬仰,所感佩,在施滉烈士牺牲后90多年的时间里,无数清华学子将施滉烈士“崇高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一代代传承下去。
今天,当我们以目光抚过清华图书馆中,烈士纪念碑上的铭文,我们会由衷感叹,一个将民族振兴的希望放在首位的人,才称得上是“清华最有光荣的儿子!”
出品人 刘斌 王文坚
总策划 葛俊杰
监制 冯秋红
策划 周洁 孔小平
剧本 华明玥 李维涵
编导 臧磊
统筹 杨恒国 高天翔 许紫筠
摄制 陈金刚
片头海报 赵岑
出镜 李维涵
出品
雨花台烈士陵园管理局
扬子晚报
特别鸣谢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大学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