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到了,朋友们!”作家笔下的春节往事
来源:紫牛新闻
2024-12-06 17:36:43

北京时间12月4日22时12分,在巴拉圭共和国首都亚松森召开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第十九届会议上,中国政府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成功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图|视觉中国

春节是最熟悉的“我们的节日”,从典籍诗歌到近现代作家们的小说、散文,春节在作家的笔下有的不仅只是团圆和祈福。

“小菡经了这热闹的,严肃的景象,她分析不出她的郁郁来。她望到舅舅舅妈,心里就难过,她望到默然站在房门口的妈,她简直想哭了。这年又并不属于她,那为什么她要陪人过年呢?”——丁玲《过年》

1929年,丁玲与胡也频、沈从文三个人合办了一个名为《红黑》的文学杂志,由于三个人都缺钱,加之文学理念的差异,《红黑》只出刊八期就休刊关停。丁玲在《红黑》中一共发表了五篇文章,《过年》就是其中的一个短篇。

《过年》讲述的是寄居在舅舅家的小菡过年的故事,丁玲详细地描绘了当时过年的场景:大家磕头作揖,点燃十斤大蜡烛和八盏吊灯,一万响声的炮仗也取了出来,蒲团前的钱纸上滴了割了喉管的红公鸡的血,舅妈举起那黄杨木的磐锤来锵的一下击着那铜磐,孩子们跟着慢慢地叩首……而在这样热闹的场景中,小菡忍着泪水回到自己房间。

与大多书写过年年俗的小说不同,丁玲的这篇《过年》是以春节为背景书写自己的童年经验,整篇作品满溢着故乡过年时节浓厚的生活味和对母亲的孺慕之情,可以看做是丁玲上世纪三十年代长篇小说《母亲》的前导作品。

“旧历除夕也,治少许肴,邀雪峰夜饭,又买花爆十余,与海婴同登屋顶燃放之,盖如此度岁,不能者已二年矣。”——鲁迅《鲁迅日记》

《鲁迅日记》收录的是鲁迅自1912年5月5日起至1936年10月17日止的日记,在作者生前从未发表过。相较于读者们熟悉的鲁迅在《祝福》中所描写的鲁镇过年热热闹闹的景象,《鲁迅日记》中的春节是更加私人的记忆。

1933年1月25日除夕这一天,鲁迅的心情感觉十分的不错,烧了菜又买了烟花爆竹,带着儿子海婴跑到了屋顶上去放烟花,这是一个一团和气亲昵温馨的春节,但在这篇日记中鲁迅却又写下了“盖如此度岁,不能者已二年矣。”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也不难理解为何鲁迅会发出如此感慨,1932年1月28日午夜发生了一·二八事变,上海遭日军飞机大炮狂轰滥炸,中国最大的、历史最悠久的出版机构商务印书馆全部被烧毁,十多万册宋版、元版珍贵古籍图书和清乾隆年间缮写的四库全书亦毁于此次战火。1932年5月5日签订了《淞沪停战协定》,战火稍歇,上海又恢复了歌舞升平、纸醉金迷。

1933年1月26日大年初一,鲁迅写诗“到底不如租界好,打牌声里又新春”讽刺时局。淞沪抗战的炮火犹在耳边,抗日人民仍在奔走疾呼,在1933年这个短暂平静的除夕,烟花和炮竹或许也让鲁迅想到了刚刚过去的战争烟云。

“这天是腊月三十。这样的时候,是不会有人上酒馆喝酒的。如意楼空荡荡的,就只有这三个人。外面,正下着大雪。”——汪曾祺《岁寒三友》

汪曾祺可能是中国作家中写春节最多、也写得最好的作家之一,历数汪曾祺的小说、散文,其中与春节相关的不知凡几,家乡高邮过年时摘腊梅穿珠花送给长辈,元宵时牵着自己做的兔子灯到处串门,在西南联大时昆明人过年时在地上铺松针……汪曾祺散文中的春节烟火气十足,有好吃的有好玩的,也能看到在动乱年代时人们春节守望新岁希望、苦中作乐的乐观。

汪曾祺在作品里分享了很多自己春节的回忆,他也在小说中书写春节温暖的人情,《岁寒三友》这篇短篇小说是其中的代表,小说描写了靳彝甫、陶虎臣、王瘦臣三个糊涂本分又穷得叮当响的小老板,他们在变动的时代中处处碰壁,家徒四壁,无路可走,但三个人相濡以沫,在彼此最困难的时候还能伸手拉对方一把,小说绝大多数篇幅都在描写这三个人遭遇的悲惨和不公,而在结尾的除夕之日给他们安排了一个温情而意味深长的结尾,聚在了酒馆一起喝酒,迎接新一年的到来。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