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动党员是党员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党组织的重要力量。今年以来,张家港市新市民事务中心进一步探索流动党员服务管理新模式,实施流动党员“暖心港湾”深化行动,通过建立常态联系、靶向教育、精准服务、鼓励激励等工作机制,有效破解流动党员“情况难掌握、教育难开展、作用难发挥”等问题,推动流动党员在港城“流而有家、流而有学、流而有为”,真正从“流入”变“融入”。
精准排摸明底数 让党员“流动不流失”
在冶金园(锦丰镇)镇北社区,辖区内有不少外来务工党员,存在流动频次高、管理难度大的实际情况。每天一上班,网格员刘敏就会挨家上门核查现有党员情况、核对党员身份、党组织关系等是否准确,同时对其他流动人口的政治面貌进行核查,及时完善党员信息登记。
“对,点击‘流动党员报到’,填好您的信息就可以了。邀请您加入海棠先锋队伍,方便参与日常志愿服务,也欢迎您多为我们社区流动党建活动建言献策,共同为小区治理贡献力量。”在乐余镇乐海社区“新市民微家”内,网格员周峰正在引导前来参与乐海“幸福街·十二集”项目活动的流动党员扫描“回家码”。
今年8月,张家港市启动流动人口清查摸底专项行动,专题部署流动党员排查登记工作。市新市民事务中心组织指导网格员通过“零距离”入户走访、“点对点”电话询问等方式开展流动党员排摸工作,建立完善人员动态信息库,做到底数清、情况明,为“组织找党员、党员找组织”提供精准数据支撑。利用“新市民之家”小程序、新市民服务窗口广泛宣传流动党员“回家码”,“线上+线下”双轨并行引导流动党员主动登记报到,确保每位流动党员“找到家”。截至10月底,信息库在册流动党员增至1109名。
双线发力强教育 让党员“流动不失学”
“这里面有党章党徽、《中国共产党纪律处分条例》、理论书籍等资料,供大家平时学习用,希望大家能强化党员身份意识,进一步增强荣誉感和使命感。”10月23日,在青草巷“新市民微家”揭牌仪式上,市新市民事务中心副主任李锦华向流动党员经营户代表赠送了“红色加油包”。来自浙江台州的商户金斌斌在市青草巷农副产品批发市场经营批发零售已有5年,虽然身处异乡,但他时刻铭记自己是一名共产党员的身份。“这个‘红色加油包’虽小,却意义重大,更是对我党员身份的一种认可。我一定会用好它,努力给自己‘充好电’。”金斌斌说。
针对全市流动党员分布广、差异大、集中难的特点,市新市民事务中心创新采取“指尖课堂+实境课堂”相结合的方式组织开展学习教育活动,给流动党员“补钙强身”“充电续航”。线上,发布《致全市新市民流动党员的一封信》,号召流动党员强学习、展风采。借助微信群、“学习强国”、微信公众号等载体,定期推送专题党课、党的创新理论、优秀党员心得体会等“学习礼包”,指导党员及时学、跟进学。线下,组织流动党员参观红色教育基地、观看红色话剧、重温入党誓词等,让党员政治素养和党性修养不断提升。
暖心服务重引导 让党员“流动有所为”
“老伯、嬢嬢,你们家有出租户吗?我们来核实一下新市民人员信息。”“老乡,家里有灭火器和消防四件套吗?”在大新镇新闸村3组,这个将地道的沙上话和普通话“随意切换”的人叫革志松。今年50岁的革志松是新闸村的流动党员,要是他不自报家门,没人猜得出他是一位新市民。他说:“我在张家港已经工作生活了30个年头,也算是半个张家港人了。”今年5月30日,在“燕栖小站—新市民之家”揭牌仪式上,革志松被聘为“基层共建共治先锋员”,接过聘书时他就表示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当好新市民参与基层共建共治的“领头雁”。自此,革志松就带领其他流动党员积极投身于新闸村的出租房消防安全隐患排查、人居环境整治。他们的参与不仅增强了村级治理的力量,也进一步提升了流动党员的责任感和归属感。
“正是有了像革志松一样的新市民志愿者加入网格自管小组,才激活了自治力,织密了服务网。他们不仅带头参与,还号召老乡一起干。”新闸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负责人张玉丽表示。
此外,市新市民事务中心还对生活陷入困境的流动党员开展帮扶慰问,增强党员归属感和获得感。先后对困难党员郭辉、杨应波实施临时救助、春节慰问,解决党员燃眉之急,把关怀和温暖及时送到党员心坎上。并依托“新市民之家”阵地打造流动党员“红色驿站”,设立3个服务窗口,为党员提供政策咨询、诉求响应等暖心服务。结合党员居住区域、工作性质等情况,先后联合张家港农商银行、大新镇新闸村、青草巷批发市场有限公司推出党员“亮身份、亮承诺、亮作为”系列活动,激发“红色引擎”力量。通过鼓励激励流动党员担任“基层共建共治先锋员”“安全宣传倡导先锋员”“诚信经营倡导先锋员”等,推动党员成为社会治理的新帮手,让党员“融入式”赋能港城建设。 李晓鹏
校对 盛媛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