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个项目、58名传承人,六合区第六批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
2024-10-30 15:18:36

近日,南京六合区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和第五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公布,涵盖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美术、传统技艺共五大类别,共有16个非遗项目、58名非遗传承人上榜。目前,六合区各级非遗代表性项目总数已达99项,共有131位非遗传承人。

从“指尖”到“舌尖”,老字号精彩纷呈

六合历史悠久,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厚重、丰富多彩,拥有“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中国民歌之乡”“中国美食文化之乡”和“中国观赏石之乡”4块国家级金字招牌。近年来,六合区稳步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水平,让越来越多的非遗项目走进人们的视野,吸引更多有识之士的关注。

六合民歌表演

非遗源于生活,展现历史,关系人们的衣、食、住、行,地域特色鲜明。记者看到,在本批项目中,传统技艺类7项,传统美术类6项,传统音乐类1项,传统舞蹈类1项,曲艺类1项。其中,传统技艺类占比最多,占新增项目总数将近一半;其次是传统美术类,延续了六合历史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的优势传统,也彰显了传统技艺在非遗中的重要价值和地位。

传统技艺类项目是本批非遗代表性项目的一大亮点,其中有5个是饮食项目,既有闻名遐迩的龙袍蟹黄头道菜制作技艺,也有日常饮食涉及的六合小煮面制作技艺;既有传统的麻花馓子制作技艺,又有茉莉花茶、牛肉焖钵斩(砧)等老字号,不仅展示了六合丰富多样的饮食文化,更体现了地道有味的生活方式,必将让更多地方特色美食的内涵及价值越来越多地被看见、被认可。

茉莉花茶

一道非遗美食,吃到嘴里是食物,品的却是历史文化,也是对饮食文化的传承。六合是中国最早建成的城邑之一,地方深厚的历史底蕴和钟灵毓秀的自然风光铸就了其美食文化的熠熠光辉。除本次入选的5项“舌尖上的非遗”,‌六合地标美食还有‌六合猪头肉、龙袍蟹黄汤包、东沟老鹅、‌新篁豆腐圆、‌东王红烧肉、‌八百大糕等,不仅承载着一方水土、一座城市的情感、记忆和文化,也蕴含着非凡的技艺和生存智慧,展示了非遗服务当代生活的理念。

民俗文化,留住乡愁记忆

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在历史长河中,经过世代洗练和沿袭,六合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风格独特的民俗,这些流传千百年的民俗,不仅记载了六合人民的生活方式,还承载着一代代六合人的乡愁。

唱麒麟

值得关注的是,此次非遗代表性项目名录新增了“唱麒麟”、八百龙舞等多项传统民俗文化项目,进一步丰富了六合非遗项目储备,同时新增了一批六合民歌、竹镇高跷、洪山戏等民俗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体现了对当地历史文化、民俗风情的重视和尊重。

“好一朵美丽的茉莉花,芬芳美丽满枝桠,又香又白人人夸……”提起“南京北大门”六合,许多人耳畔就会响起这首脍炙人口的江苏民歌《茉莉花》,这是六合非遗走出家乡展现独特魅力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六合区将非遗保护工作列入文化工作重点之一,通过开展活动、建立数据库、完善档案资料、争取经费支持等措施,全方位展示六合非遗保护的成果与活力。

八百龙舞

民俗活动是一个地区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珍贵记忆,它扎根民间、心口相传,彰显着当地人的生命记忆和个性色彩。此次入选的“八百龙舞”,是流传于金牛湖一带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民间舞蹈,用草、竹、布等材料扎制而成的九节龙、十一节龙或十三节龙,在每年春节及重要节日期间,由多人手持龙具,配合鼓乐、唢呐等乐器伴奏表演,寓意祈福纳祥,展示了人们团结合作、奋发开拓的精神面貌;根据实景现编现唱的“唱麒麟”,起初是由六合一带唱洪山戏的艺人们传唱,诙谐风趣,生动形象地表达当地文化的民俗寓意,是乡村娱乐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了一方百姓浓厚的乡愁和记忆。

守正创新,让非遗活力迸发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文化信息资源,是历史的真实见证。把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进入新发展阶段的现实需要。

古琴艺术

守正创新,是非遗在新时代发展的必由之路。在六合,每年举办各类非遗活动300余场,让各类非遗项目不再“藏在深闺无人识”;“民俗文化贺新春”“戏曲周”“非遗项目特色展”等传得开、叫得响的非遗品牌,让非遗“飞入寻常百姓家”;《知味六合》《好一朵茉莉花》系列非遗宣传片、民歌等线上教学让人足不出户即可感受非遗魅力……如今,漫步六合街头、景区,非遗与人们“不期而遇”,越来越多的非遗与现代生活、文旅产业、创意传播相融相生,以青春灵动的身影,滋养人们的日常生活。

农民画创作培训成果展

为了更好地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六合区认真贯彻“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非遗保护工作方针,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保护、传承工作,积极鼓励和支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开展传承传播活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切实提升非物质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水平。

据了解,六合区目前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99项,其中有六合民歌、雨花石鉴赏习俗、六合农民画、竹镇高跷、龙袍蟹黄汤包制作技艺、六合牛脯制作技艺6项省级项目,骨牌灯、洪山戏、飞镗等12项市级项目,区级项目81项。全区现有131位非遗传承人,其中2位省级传承人、13位市级传承人、116位区级传承人。已命名六合农民画、竹镇高跷、雨花石鉴赏习俗3个市级非遗传承保护基地、六合民歌市级非遗宣传展示基地,已命名龙袍江畔蟹黄汤包专业合作社、南京东沟老鹅专业合作社等6所非遗工坊。

新江北记者 韩正莲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