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从75年前的一穷二白到今天在世界上拥有越来越多的话语权,中国各行各业的发展令人瞩目。国庆节到来之际,一起回顾75年艰辛而光辉历程,重温先辈精神,同心共创未来。她和团队曾花两年时间记录这座“新中国十大建筑”之一、全国人民心目中的“争气桥”,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专访五集纪录片《南京长江大桥》总导演、总撰稿,原南京广电集团专题部导演夏健,听她讲述南京长江大桥的前世今生。
“争气桥”背后的人们,
精神力量无比巨大
1968年12月29日,历经约10年建设的南京长江大桥全线贯通。作为长江上第一座由我国自行设计和建造的双层式铁路、公路两用桥梁,南京长江大桥在中国桥梁建设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国家经济建设的重要成就,具有极大的经济意义、政治意义和战略意义,因而有“争气桥”之称。
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通车(图片来源:南京市档案馆)
中国人民在一无外援、二无参考的境况下,第一次征服了长江天堑,创造了震惊中外的工程奇迹。1968年9月30日,铁路桥先行通车。当年的国庆节凌晨,第一辆列车在夜色中通过南京长江大桥。厚重的历史积淀中,南京长江大桥犹如一座历史丰碑,镌刻下那个年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
南京长江大桥铁路桥通车(图片来源:南京市档案馆)
之所以会做这部纪录片,夏健记得,那是2015年底,南京市政府开始对南京长江大桥公路桥进行为期27个月的封闭大修。“我们意识到这是一件值得记录的大事,于是就去拍摄封闭大修的过程。后来这件事情得到方方面面、上上下下很多人的支持,就开始申请立项、筹集资金、联系采访对象、到各地去拍摄,前前后后持续了两年多。”夏健他们大概采访了一百多位亲历者、见证者、桥梁专家以及跟这座桥有关系的人,终于做成一部五集纪录片,每集30分钟,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南京长江大桥的前世今生,算是为这座“争气桥”做了一部“史”、立了一部“传”。
这部纪录片2017年底在中央电视台中文国际频道(CCTV-4)《国家记忆》栏目播出后,好评如潮。2018年获得第29届中国新闻奖国际传播奖、国家广播电视总局优秀纪录片奖,江苏省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等,夏健也因为此片获得国家广电总局优秀撰稿奖。
“采访创作的过程,也是我们自己不断接受心灵洗礼的过程。”夏健从来没有如此深刻地意识到: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发展,精神的力量是巨大无比的。“我们采访了许多当年建桥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年纪都已经很大了,有的坐在轮椅上,有的身患重病,但只要一说到南京长江大桥,他们无一例外都是两眼放光、精神焕发,白发苍苍的老人提到当年的情景热泪盈眶、声音哽咽,他们都为能够参加这座桥的建设而自豪,他们把这段人生经历当成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
最让她感动的是上海海军医学研究所的原副所长龚锦涵将军,当年他带着团队到南京长江大桥工地,研制出“吸氧水面减压法”,大大减少了潜水工人的伤亡,加快了施工进度,做出了开创性贡献。“我们去采访他的时候,他已经八十多岁了,一口气给我们讲了五个多小时。后来,在片子进入后期制作的时候,他的孙女跟我联系,说老人家摔了一跌,住在医院,一时糊涂一时清醒,但只要清醒过来,都会问起这部片子的情况。我们听了十分感动,连夜把跟龚老相关的内容剪辑完成发给他的家人,我们觉得有责任满足老人家最后的心愿。”
龚锦涵将军是中国潜水医学领域的主要奠基人之一,一辈子为国家做了许多贡献,受到过周恩来总理的接见。参与南京长江大桥建设,只是他一生中许许多多事情中的一件,但是,在弥留之际,他心心念念的是这部片子,可见这一段人生经历在他的心目中有多么重要。夏健说,“我们认识到,我们记录的不仅是一座桥,而是这座桥背后的民族精神,我们说的不仅是一件事,传递的却是一种‘大桥精神’,一种中国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价值观。”南京长江大桥是新中国路桥事业的起点,“大桥精神”是中国人建设国家的精神基石,正是因为有了这种精神,今天的中国路桥才能傲视群雄,享誉全球。
图源视觉中国
从真实的人物和故事中,
发现生命的力量
以历史和文化类纪录片与观众交流,他们被称为“文化苦旅中的行者”。2024年6月21-24日,在美丽的法国海滨城市拉罗谢尔,阳光国际纪录片节中国展区,纪录片《城之墙》引起了中外参观者的注意。夏健作为五集纪录片《城之墙》的总撰稿,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文化的传播。关于明清城墙,这并不是她的第一部作品,早在2014年,她就跟同事一起,与美国Discovery频道合作,创作了纪录片《一城之脊》,在亚太第一卫视播出,向全世界介绍南京明城墙。这次2024年在法国阳光纪录片节展映的五集系列纪录片《城之墙》,是时隔十年后,她对中华城墙文化一次更全面更深层更系统的推介。
夏健是江苏南通如皋人,从乡村教师到纪录片编导,丰富的生活经历成为夏健宝贵的人生财富,使她对人性和人生有了更多的思考。她认为,文化是一个民族心灵根脉和精神基因,只有了解并读懂一个民族的文化,才能了解这个民族的特性,也才能从过去看到未来。改行从事影视创作后,她的作品多是关注文化、关注社会、关注人性的,她认为这样的作品,才能真正起到传播文化、传递价值的作品,人类社会的和谐共生,更多是基于文化之间的交流、了解与融合发展。
关注人性,关注弱势人群。在2007年创作的23集电视连续剧《花开有声》中,夏健塑造了几位身体残疾、心灵坚强的残障人士,通过他们与命运的不屈抗争来展现人性的伟大和精神的力量,这部电视剧在中央电视台电视剧频道(CCTV-8)播出后收视名列前茅,并多次复播,还获得江苏省精神文明“五个一工程”奖和江苏电视金凤凰奖。
关注平凡生活中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夏健认为柴米油盐平凡生活才是真正的文化宝库。她和团队制作的以南京盐水鸭为主题的纪录片《金陵鸭滋味》,获2013年中国广播电视协会城市社教一等奖。夏健说,“纪录片是非虚构类作品,相对于虚构类作品,真实是最强大的力量。从各种拍摄中,可以回望历史,近观现实,了解人间百态、社会百业,并从这些真实的人物和故事中去发现生命的力量。这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值得去做。”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徐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