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面 | 胡阿祥:说不尽的南京
来源:紫牛新闻
2024-09-19 13:18:38

9月14日下午,牛首十二讲堂在牛首山开课,这一期请到的嘉宾是南京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六朝博物馆馆长胡阿祥,他为市民们带来了“南京:华夏古都 诗意栖居”为主题的讲座。

胡阿祥的课在南京大学人气非常高,到牛首十二讲堂,人气依然不减。在约两个半小时的讲座中,胡阿祥引经据典,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将南京的历史与文学相互交融,将南京的城市发展与文化底蕴彼此勾连,回溯着南京这座华夏古都的兴衰起伏。在讲座开始前,胡阿祥教授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名字”的故事

“我父亲是上海人,祖籍是宁波,我的名字带有浓厚的宁波味道。我母亲是桐城人,我生活、成长在桐城这个地方,当然会受到影响。桐城人常说,如果你写不好文章,你好意思说你自己是桐城人吗?”胡阿祥说。

清代文坛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正是以桐城为名,桐城派统治清代文坛200余年,这也使得桐城获得了“文都”的美名,素有“文章甲天下,冠盖满京华”之称。

桐城是江淮文化圈的发祥地和集中地,文化是桐城最具特质的资源,也是桐城最有代表性、最具影响力的资源,六尺巷、半山阁、左公祠、仙姑井、龙眠山……行走在桐城,山间林下处处都有故事,处处都是文化,这自然培养了胡阿祥对历史的兴趣,“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充满了真实细节的故事更加有趣,只是有些人将之视为专业,有些人将之视为爱好,因此我认为没有人不喜欢历史,对历史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体验”。

桐城当地有着重视历史文化的传统,胡阿祥分享了他初中时的一段经历。在各种清宫题材影视剧中,观众经常能看到张英、张廷玉这两位大臣,他们是清朝康雍乾时期的一对父子大臣,都是安徽桐城人,桐城人亲切地称为“父子宰相”,桐城市龙眠山里就有“父子宰相坟”。早先,“宰相坟”因为特殊原因被毁坏了,胡阿祥在和当地村民的交谈中,得知有村民将一些被毁坏的墓葬文物保存了起来,胡阿祥好奇地问村民为什么要这么做,村民们表示这是张宰相家的东西,不能散了。后来,“宰相坟”开始修复,村民们又将当年收藏的文物悉数捐出。“这就是对先人的敬畏,对文化的尊重,在桐城,这种氛围是自然而然的,这个地方的土地、阳光、水,这个地方的乡情民俗,对我应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胡阿祥表示,“我们小时候不像现在的孩子有那么多能玩的东西,逮着机会就在城里穿街走巷,在乡间田野到处跑,桐城到处都有故事,大概小学、初中时,喜欢历史的种子就在我的心中种下了吧。”

常常有人会问胡阿祥为什么他的名字叫“阿祥”,这个名字听上去不太像安徽这边常用的名字。“实际上阿祥是我的小名,这在宁波、上海是常见的小名。可能是小时候我长得胖乎乎的比较可爱,小学老师也喜欢叫我阿祥,所以小学毕业证书就把海祥写成了阿祥,阿祥就变成了大名。”在传统国学方面,胡阿祥很喜欢阅读《说文解字》《尔雅》这类书,他常常琢磨古人的名字、称号,后来渐渐地研究起来了姓名学和地名学,他的著作中有不少都是关于“名称”的研究,比如《正名中国》《中国名号与称谓的故事》《吾国与吾名》《释名翼雅集》《大地有名》等等,“名称研究是一个重要的领域,人有姓名,地有地名,天地万物都有名称,名对人而言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以胡阿祥自己的名字为例,“比如我在圈子里以脾气好著称,我很少对学生发脾气,学生作业没有交,突然没有理由旷课,就打电话给我,一声‘阿祥老师’一喊,我能发得起火吗?这就是名称的暗示作用。”

博物馆门票一票难求

作为博物馆人,我既骄傲也焦虑

胡阿祥是南京大学教授,也是六朝博物馆的馆长。南京六朝博物馆是中国展示六朝文物最全面的遗址博物馆,也是反映六朝文化最系统的专题博物馆。南京有六朝古都之称,要深入了解六朝文化,不可不参观六朝博物馆。这些年来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博物馆热,南京的六朝博物馆也成了热门博物馆,一些大热门博物馆甚至经常出现一票难求的情况。作为博物馆人,胡阿祥聊起了对博物馆热的一些看法。

“从各个层面来看,作为博物馆人,看到我们的努力和辛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认可,肯定是很欣慰的,但另一方面我们也很焦虑,因为博物馆热也影响了博物馆的参观环境。”博物馆本身应该是一个安静参观、细细品味的地方,但是过多的人流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参观文物、品味文化的感受,这是博物馆人流量激增所带来的难以避免的问题,“这是一个现实问题,包括门票一票难求,我们也感到非常无奈。虽然我们采取了各项措施,尝试去逐步解决问题,但是还需要继续努力。”

在胡阿祥看来,博物馆热的出现自有多方面的背景或者说原因。一方面是与政府的重视有关。“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自信,来源于历史自觉,历史自觉来源于实实在在的东西,文献记载再多,也比不上我们看见实物,这就好比地理情况,文字描写得再详细,也不如我们看一幅地图来得直观,一图胜千言,同样,一物胜千言。”文物、考古和遗址反映的是最实在、最鲜活和最真实的东西,“这些年,我们国家、各地政府十分重视博物馆建设,提出要把博物馆‘搬’回家,要让文物说话,也就是说要把文物文创工作做好,这样就可以在家里把玩‘文物’。现在,各地的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考古遗址公园等等,无论是硬件方面还是软件方面,人力、物力、财力都投入很大,也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从这一层面来看,这几年的博物馆热正是博物馆事业大发展的最好的回馈。另一方面,博物馆热的出现也和中小学教学模式的丰富有关。“现在中小学讲究研学,这是很有道理的。”正所谓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单单捧着课本学习知识点,学习效果肯定不如到博物馆里亲眼看看文物,来得印象深刻,“根据我在六朝博物馆了解的情况,不仅学校老师会组织带领同学们参观,同学们还会为了暑期作业、社会实践,选择对口或者心仪的博物馆,仔细观摩,认真体会。就如六朝博物馆,我们的志愿者,除了成人的‘六朝青’,还有中小学生的‘小青莲’,孩子们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培养起了对博物馆、文物、考古的兴趣。最开始可能是硬性要求,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但是很多小志愿者在给游客讲解的过程中,逐渐收获了自信,他们的眼光和脚步,又从博物馆里迈到了博物馆外,走向城市与乡村,走向山山水水。”

眼下国庆假期将至,博物馆又要迎来一波客流小高峰,“我们馆里的同仁又要辛苦啦。”胡阿祥笑言。

南京,何以文都?

胡阿祥在牛首十二讲堂开讲的主题是“南京:华夏古都,诗意栖居”,所讲的正是南京这座古都的历史与文化魅力所在。聊及南京这座城市的历史与文脉,既是历史教授、又是文学博士的胡阿祥滔滔不绝,信手拈来。

“中国是个文学大国,哪个地方没有文学?为什么南京能够成为世界文学之都?我一直认为这里面最关键的地方,是南京的文学超越了时间、民族、地域和国家。”与其他同样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的古城相比,南京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南京这座城市的命运,能够激发起人类共同的感情——怀古。”与西安、洛阳等古都相比,南京的建都时间是断断续续的,都城时代,南京十分繁华辉煌,非都城时代,因为种种原因,南京的地位也下降得很厉害,“兴衰起伏有利于文学情感的产生,这是南京不同于其他古都的最大特点。”在文学母题中,“怀古”如同爱情与亲情、生命与死亡、战争与和平、复仇与报恩等等一样,具有恒久的“审美”价值。个人会“念旧”,民族有“传统”,国家会“记忆”,所以“怀古”是人类共通的情感,因为南京这座城市的命运太蹉跎、经历太沧桑,因此南京的怀古文学达到了中国古代怀古文学的巅峰,“说到怀古,就会想到金陵,说到金陵,就会想到金陵怀古,古往今来,都是如此。对于南京这座城市而言,它的意象已经确定,既是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也是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这种情感能引发超越民族的心灵共鸣,所以说南京的文学不仅局限于南京,它具有家国情怀,它凝聚着人类普遍的感情。简而言之吧,南京历史的大不幸也是南京文学的大幸,这实在令人感慨万千。”

这么多年来,胡阿祥在全国许多地方开过讲座,既在《百家讲坛》上侃侃而谈,也在《中国地名大会》上点评古今。在与全国各地的读者、观众交流的过程中,他以真挚的感情,诉说着南京的悠久历史,他说,精神的南京属于六朝、文学的南京属于唐朝、文艺的南京属于南唐、物质的南京属于明朝、教训的南京属于太平天国、建筑的南京属于近代,他赞美着今天的南京是山水城林、自然与人文交融的南京,是天造一半人造一半、悠闲风雅、诗意栖居、具有全方位创新追求、最优最美的南京!


快问快答

S:沈昭   H:胡阿祥

S对牛首山景区感受如何?

H:这些年牛首山旅游做得很好,文化灵魂甚是彰显,“补天阙”的建筑也非常奇伟。但从游客的参与感来说,我认为还有蛮大的提升空间。

S对牛首山踏春这个习俗您怎样解读?

H:这就是我所说的还有蛮大提升空间的方面。坦白地说,我对现在牛首山的踏春,没有特别深刻的印象。作为民俗,无论是经济、社会,还是信仰、游艺,总得有些具体内容,现在南京人的“春牛首,秋栖霞”,我所看见的,基本就是来走一遭,手机积累步数。所以我期望能把民俗的味道做得浓厚些、凸显些。

S如果要向外地人推荐南京旅游线路,您如何推荐?

H:各路的朋友来南京,如果只有周末两天的行程,我习惯力推的路线是:第一天,上午大报恩寺遗址公园,下午牛首山佛顶宫,晚上金陵小城。在大报恩寺遗址公园感受考古揭示的辉煌,在牛首山佛顶宫修心,在金陵小城养身。第二天,上午六朝博物馆转转,下午明城墙走走。到了六朝古都南京,不看六朝博物馆,总有些说不过去。而且住一晚金陵小城,过六朝日子、品六朝味道,看一回六朝博物馆,寻六朝历史、看六朝文化,才能收获相得益彰的享受。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