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巨匠伊恩·麦克尤恩的第18部小说《钢琴课》中文版近日由上海译文出版社正式出版。这部备受期待的巨著也是麦克尤恩迄今为止最长的一部作品,原著篇幅近500页,小说时间线横跨半个多世纪,涉及美苏冷战、古巴导弹危机、撒切尔上台、福克兰群岛战争、柏林墙拆除、切尔诺贝利核泄漏、工党当选、英国脱欧等一系列影响20世纪历史进程的重大事件,时间跨度之长、出场人物之多、主题意象之丰富,可谓冠绝麦克尤恩文学生涯。
《钢琴课》是一部以个体叙事写就的断代史。小说以罗兰的一生为主线,串起其身边诸多人物的人生经历,现实与回忆交织缠绕,塑造了一个个在时代洪流中奋力挣扎、鲜活真实的普通个体。通过一个人一生的棱镜,对历史和人性进行了有力的沉思。
《钢琴课》是麦克尤恩最具自传色彩的一部作品——书中所描写的重大历史事件皆为麦克尤恩亲身经历,同时小说主人公罗兰·贝恩斯各个人生阶段的经历也与麦克尤恩本人有着高度契合,形成了一种虚构与现实之间的微妙呼应——整部作品是麦克尤恩对自己人生和写作的一次回望、总结和叙述。
麦克尤恩曾在采访中表示虽然“《钢琴课》不是自传”,但他的确“攫取了自己的人生片段”,而这是麦克尤恩此前创作中从未尝试过的,“关于家庭生活、我失散的哥哥、寄宿学校等等”。小说中,主人公罗兰的父母在二战期间相遇,在生下罗兰之前,两人就育有一子,迫于当时的局势和经济状况,长子刚生下来六周就被送走。罗兰童年时期,父亲被派往非洲驻军,罗兰随军多次迁徙,而母亲在这段婚姻生活中极其压抑,长期遭受父亲暴力。母亲临终前,罗兰与失散多年的同胞哥哥罗伯特相认,这一情节也同样与现实情况呼应。
伊恩·麦克尤恩的母亲罗丝前夫名为欧内斯特·沃特,两人生有一子一女,即《钢琴课》献词中的吉姆·沃特和马琦·霍普金斯。欧内斯特参加二战期间,罗丝与大卫·麦克尤恩相爱,生有一子,随即送人领养,即献词中的大卫·夏普。六年后,已经结婚的罗丝和大卫·麦克尤恩生下伊恩。2002 年左右,大卫·夏普发现自己与著名作家伊恩·麦克尤恩是同父同母的兄弟,两人相认,这一新闻之后被媒体报道。大卫·夏普出版有回忆录《完全放弃》(Complete Surrender,2008),由麦克尤恩做序。
《钢琴课》探讨的是重大历史事件对个体生活如何产生影响,偶发事件又是如何支配和改变人生轨迹;罗兰·贝恩斯作为一个普通人,参与和见证了20至21世纪的大部分重大历史事件,他的生活和记忆在历史中成形,他本人也在创伤中成长。值得一提的是,围绕主人公身边,小说中登场的几位平凡鲜活的女性人物,更是构成了一组动人的时代女性群像:钢琴课女教师米里亚姆、前妻阿丽莎、阿丽莎的母亲简·法尔莫、罗兰的母亲罗莎琳德,以及挚友兼伴侣达芙妮。这些女性的故事虽然以支线呈现,但每个人都在奔腾的时代洪流中演绎了属于自己的人生传奇。她们之中有人沉浸于艺术、追寻狂放之爱;有人抛弃家庭、追寻作家梦想;有人默默陪伴,最终相伴走过余生;有人舍弃事业、以家庭为终点;还有人活在丈夫的阴影下,默默忍受,压抑一生,呈现出截然不同的女性命运。
小说原著书名Lessons,中文书名译为《钢琴课》,部分含义源于小说主人公罗兰·贝恩斯在古巴导弹危机背景下的一段与钢琴课教师的刻骨铭心之恋,另一方面lesson一词在英语中也有“课程、经验、教训”之意,本书蕴含了麦克尤恩对其人生和写作生涯的总结之意。主人公罗兰在历尽千帆后,也得到了一个又一个“教训”。如果说今年76岁的麦克尤恩有封笔之意,那么《钢琴课》无疑符合他最后一部作品的标准。
本书由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资深译者周小进翻译。他曾翻译过麦克尤恩小说《我这样的机器》、诺奖得主石黑一雄小说《被掩埋的巨人》、阿德勒作品《自卑与超越》、马克·吐温小说《亚当夏娃日记》等。周小进在译后记中写道:“麦克尤恩以老练的笔法,将时代的史诗和小人物的一生结合起来,相信有一些社会阅历的读者肯定会产生共鸣。时代的潮水涌来,我们惊慌失措、无处躲藏;潮水退去,我们踉踉跄跄重新站立起来,浑身湿透、狼狈不堪,人人举目四望,茫然不知所措。”故事主人公罗兰在柏林墙拆除现场说:“这个割裂的城市、割裂的世界,有一部分历史是他的。”周小进说:“我想,这世界有一部分历史,也是我们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