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6月22日,中央网信办、国家文物局、人民日报社、江苏省委网信委主办的“何以中国·运载千秋”网络主题宣传活动在扬州启动。全国各地主流媒体齐聚大运河原点城市扬州,聚焦大运河江苏段。
还记得,在《2024中国诗词大会》总决赛的舞台上,诗词达人们带观众领略世界上“含诗量”最高的大运河,品味运河原点城市的“诗意盎然”。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6月22日在扬州,来自2024《中国诗词大会》的两位小选手张可儿、姜敬曦现场对诗,从《早发白帝城》到《次北固山下》,开启大运河诗词模式。别看他们年纪小,懂的可不少。采访中,姜敬曦说,古代诗人在大运河畔写了很多诗,因为大运河是古代重要枢纽,南北文化在这里交融,运河的壮丽风景,沿线的人文风情,都激发了诗人的创作欲望。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为北上争霸,在扬州开掘了大运河的最早一段——邗沟。此后大运河不断发展,成为了影响中国国运2500年的南北大动脉。唐宋时期的诗人南来北往,在这里留下了无数经典诗篇。这条以军事目的为开端的小运河,后来也升级为以政治目的为核心的大运河。它的存在,展现着我国先进的水利技术,也承载着我们丰富的文化内涵。
这一条本来是运送兵马的小小河道,后来变成了世界上“含诗量”最高的大运河。“唐宋时期的诗人南来北往,十有八九都会经过这里。他们在这里浅斟低唱,他们在这里慷慨悲歌,大运河承载了他们的希望和孤独,也传递着他们的友谊和幸福。
大运河,如同一部流动的史诗,流淌着古人的智慧和情感,也承载着现代的梦想与希望,它见证了古城扬州的辉煌与坎坷。无数大唐诗人走过“青春扬州路”,诗人们前赴后继用优美的文字描绘着运河两岸的风光,诉说着运河的传奇故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剪辑:张笑疾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