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7日,最高人民法院结合审判实践起草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征求意见稿)》,其中第五条拟规定:不满八周岁的未成年人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实施打赏行为,其法定代理人主张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请求返还已打赏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八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或者十六周岁以上不能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未成年人未经法定代理人同意,通过网络直播平台实施与其年龄、智力和精神健康状况不相适应的打赏行为,法定代理人不予追认并主张该民事法律行为无效,请求网络直播平台返还已打赏款项的,人民法院应依法予以支持。
记者注意到,近年来未成年人充值打赏引起的纠纷非常多,在其中不少案例中,纠纷的焦点都在于家长称是孩子干的,而平台要求家长提供确切证明(例如孩子充值时的监控录像),“举证困难”成为了未成年人充值打赏中,双方矛盾的核心原因。
未成年充值投诉过万
双方常常各执一词
记者在黑猫投诉搜索“未成年人充值”,发现投诉案例超过4万条,而“未成年人打赏”相关投诉案例也超过千条,有人在平台上称,“孩子用我手机消费我不知道,客服说未成年退款需要监控”、“未成年人在直播间打赏充值3136元钱,事后多次请求平台退还未成年孩子的打赏,平台工作人员以各种理由拒绝推脱不予退还,因此投诉平台”、“账号被未成年人绑定为成年人实名,但游戏内充值行为均为未成年人在监护人未经允许的情况下擅自充值,游戏公司以账号为成年人实名为由拒绝退款。”
此前,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收到过一起未成年人充值投诉,袁先生称,自己9岁儿子半年时间充值花掉奶奶三万多元养老钱,“家里的密码都是同样一组数字,孩子趁我们不注意在充值页面输入密码,进行充值。”起初袁先生和游戏平台沟通不顺利,记者介入后,游戏平台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根据后台数据显示,充值中有很多次都是孩子的爷爷奶奶帮忙刷脸,绕过了游戏中的未成年人识别系统。”但最终平台还是为袁先生退了款,对此平台工作人员表示,“我们不想站在家长的对立面,本着解决问题,帮助家长共同管理好孩子的态度,还是愿意满足家长的退款要求。”
未成年人充值举证困难
家长和平台都叫苦连连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张亚菲律师告诉记者,未成年人在网络直播中充值打赏的举证责任,通常应由主张权利的一方承担,这就是我们常说的“谁主张,谁举证”。也就是说,未成年人的法定代理人(父母或监护人)需要承担举证责任。至于要举证到什么程度?张亚菲表示,民事诉讼的证据规则一般就是高度盖然性,如果没有足够推翻的相关证据,那么基本就可以采信了。
但是实际过程中,家长往往会面临举证困难,例如在黑猫投诉的一些案例中,就有家长反映,“平台申请未成年人充值退款,他们要求提供未成年人充值视频,证明是未成年人充值,我要是发现还会让小孩充值吗?”、“申请未成年退款,平台以评估为成年人实名的账号消费,无法判断消费充值是否为未成年人所为拒绝退款。”
面对未成年人充值退款问题,不仅家长叫苦连连,平台也叫苦连连,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在充值过程中,渠道方会收取一定费用,例如大名鼎鼎的“苹果税”,如果涉及打赏,主播还会分走一部分钱。充值金额只有一部分到了平台这里,但家长提出的要求往往是全额退款,如果满足家长需要,平台需要自掏腰包一部分钱。
此外记者发现,还有成年人因后悔充值,冒用未成年人身份申请退款的案例。去年,北京互联网法院审理了一起服务合同纠纷案,成年人张某在网络平台充值1.6万元,后又使用未成年人妹妹的身份申请退款。法院认为,张某的行为有违诚信原则,最终判决驳回原告的全部诉讼请求。
举证责任应明确
在许多未成年人充值打赏案例中,家长都很难提供到未成年人相关操作的监控视频,有的厂商为了息事宁人选择让步,甚至让步到只要自称未成年人就火速退款的境地;有的厂商态度强硬,拿不出有利证据不给退款;还有的厂商干脆建议投诉人直接走法律途径……
近年来,未成年人大额充值打赏闹出的纠纷不少,然而这个过程中,谁举证,要举证到什么程度是否可以更明确一点?是口说即可,还是要提供未成年人的身份证明,和申请人之间的身份关系,还是一定要相关的监控视频?此外,如果查明游戏中确实有诱导未成年人充值消费的情况,是否可以减轻家长的举证责任?对于投诉榜上的“常客”,是否可以要求厂商整改?是否应加强此游戏中的未成年识别系统?
举证责任,还可以更明确一点。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姜天圣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