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百草园,一睹鲁迅记忆中的趣味童年;在青藤书屋,感受“东方梵高”的才情风骨;赴书圣归隐地,追寻书圣足迹……4月1日,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循迹溯源·运河文化绍兴行”百名文化记者采访调研活动进入了第三天,来自全国的媒体记者们继续在这座“没有围墙的博物馆”里品读江南人文。
每座城市都有各自的专属符号,绍兴则始终和名人联系在一起。而鲁迅,乃是这座城市当之无愧的金名片。采访活动的第一站,记者们来到鲁迅故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从咸亨弄堂到鲁迅故居,品味鲁迅笔下风物,感受这位文学巨匠当年的生活情境。
鲁迅故里是绍兴极具辨识度的文化地标和文化遗存,是绍兴古城文化核心区块。作为绍兴旅游景点的代表,鲁迅故里景区年游客接待量达300余万人次。各地的游客,纷纷来到鲁迅故里,从中汲取先生的智慧和力量。
“有文气,还有骨气,这是绍兴留给我最深的印象。”光明日报原策划部主任、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秘书长单三娅说,这些天走访了多个名人故居,她对绍兴这座城市有了全新的认识。“狂狷不训的徐渭,为自由抛洒热血的秋瑾,铁骨铮铮的鲁迅,这些人,让绍兴这座城市从血液里就散发出不屈的骨气。”单三娅说。
“来到绍兴,才知这里的文脉如此久远,文化如此丰厚。尤其是这里的老百姓,对文人荟萃的故乡有着非常自豪的感情。”在鲁迅故居,来自火箭兵报的高级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秘书长申菏亮流连忘返,“请来绍兴看一看,这里为文化自信作了最好的注脚。”
在这样一座“群贤毕至”的城市,记者们放慢脚步,细细感受绍兴的历史过往。第二站,大家走进著名园林——沈园。这座建于宋代的江南著名园林,历经八百年兴衰,山水亭台之间依旧流荡着独特的审美意趣。漫步在小径上,历史的细部扑面而来,仿佛能听到那“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的诗意低吟。
另一头,陆放翁的故事回荡在耳畔。据史书记载,陆游题词《钗头凤》四十四年后再至沈园,睹物思人,伤感至极,又写下两首诗。其中一首诗云:“梦断香消四十年,沈园柳老不吹绵。此身行作稽山土,犹吊遗踪一泫然”。听罢,记者们不禁对这位崇尚自由恋爱的爱国诗人,肃然起敬。
绍兴的柔美,升华于名士,一直以来,绍兴都把“历史+人文”作为城市发展的灵魂。离开浪漫的沈园,记者们造访古朴的青藤书屋。
这一处独具明清文人园林特色的民居,是明代杰出的文学家和艺术家徐渭的故居,历经500年的人世沧桑,还依然保存完好,寄寓着绍兴百姓对这位富有平民气息的文学艺术家的长久怀念。书屋的不远处,是新潮的徐渭艺术馆,传统与现代在此交融,成为绍兴又一旅游地标。
近年来,绍兴通过对青藤书屋周边历史街区的院落肌理、建筑风貌、环境色彩等元素进行研究提炼,新建了徐渭艺术馆、绍兴师爷馆、青藤广场,改建青藤书屋周边老台门,改造提升前后观巷历史街区老旧民居,形成了以徐渭故居青藤书屋为核心的文化艺术展示与居民生活融合的新空间。
显而易见,这些年吸引全国游客前来打卡的,不仅是因为这是一座有着25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更多的缘由在于绍兴对于历史文化元素与城市社区的完美融合。
“这些天走访了这么多名人故居后发现,绍兴对文化的保护和挖掘工作是非常走心的。”走出徐渭艺术馆,四川日报原编务总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中国副刊》读书栏目总编辑雷健忍不住夸赞。他说,不管是赓续文化薪火,还是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时代性创新性转化,绍兴都做得相当出色。
在绍兴的故事里,不止有名人文化。千百年来,水文化一直是绍兴城市文化的底蕴之一,它早已淌入这江南古城灵魂的最深处。
下午第一站,记者们来到了重点水利文化遗址——位于越城区斗门街道的三江闸。四百多年来,三江闸阻挡着海潮的侵袭,使绍兴不再受咸潮之害。同时,它又成功地泄蓄钱塘、曹娥、钱清三江之水,使得绍兴平原重新成为旱涝保收的膏腴之地、鱼米之乡。
“有了三江闸,才有萧绍平原的风调雨顺。”站在这座伟大的水利工程前,一位记者不禁感叹:没有水利,便没有绍兴的天平地成、河晏海清。
离开越城区,记者们前往嵊州,来到了王羲之隐居处——金庭华堂村。
在这个山水相融、景色秀丽的地方,书圣的故事从历史深处走来。王羲之的书法享誉世界。公元355年,王羲之弃官隐退,携妻子从兰亭到金庭安享晚年,后被安葬于此。
1600多年后的今天,借着“书圣”王羲之的IP,“中华书圣归隐处”早已成为嵊州文化旅游的标识。“循着名人足迹一路走来,仿佛穿越古今,沉浸在时光里,在这里,你能真正感受到什么是人杰地灵。” 人民铁道报编辑胡俊杰说,这几天走访了多个名人故居,她深深感受到了绍兴对名人文化和名人IP的重视。
当天的最后一站,记者们来到了越剧迷眼中的“世外桃源”、坐落于剡溪之畔的嵊州越剧小镇。在古戏楼内,记者们陶醉于越音芳华,被 “水袖勾连,眉目传情”的缠绵悱恻所感动,被“死生挈阔,与子相悦”的一往情深所感动,也被满楼的雕梁画栋所感动。
亲身寻访,感受历史与现代、文化与生态、自然风貌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的绍兴,对许多记者来说,心中那座抽象的千年古城又变得生动了起来。
在茶园里品香茗,看传统产业“涅槃”腾飞,走向世界;走进“满江红”民情哨岗,融入和谐的邻里情,感受“民情日记城市篇”的生动实践;探访越剧发源地,循着袅袅越音,品读古韵新生……
4月2日,由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浙江日报报业集团联合举办的“循迹溯源·运河文化绍兴行”百名文化记者采访调研活动继续开展,来自全国的文化记者走进嵊州,漫步剡溪江畔,寻找生动的“富乐”故事。
作为闻名海内外的“世界著名茶乡”,嵊州的茶叶品质优、“明星”多。目前,全市龙井茶年产量达6000多吨,产品远销欧、亚、非洲的70多个国家和地区,走出了一条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市场网络化的发展新路。
走进位于嵊州市三江街道的厚土茶业有限公司,记者们探寻茶产业的发展脉络。“厚土茶业”从初创时期加工毛茶起步,到精制胚茶生产加工,已成为一家集各类绿茶生产、加工、出口于一体的省级骨干农业龙头企业和省级农业科技企业,是全国珠茶和眉茶最主要的原料加工生产基地。
在企业调研时,记者们饶有兴趣地品尝了新沏的眉茶,仔细了解了茶叶的来源、加工方法等。惊叹于小小茶叶在王羲之、李白、杜甫等文人墨客的品茶、谈诗、论道中穿越千年,如今更是乘风破浪,从山间地头飞向全球市场。
“微苦中带一些甘甜,挺好喝。”安康日报《文化周末》执行主编陈曦说,抿上一口茶,能够品味到嵊州茶企的探索与创新,看见传统产业的无穷潜力。品完绿色的香茗,再来感受红色的根脉。来到三江街道江南社区的“满江红”民情哨岗,记者们被一本小小的“民情日记”所折服。访民舍、记民情、想民心、议民事、解民难、帮民富,起源于嵊州的“民情日记” 常写常新,成为坚持走群众路线的生动实践。如今,“民情日记”从乡村走向城市,翻开了崭新的篇章。
在江南未来社区邻里中心,“邻舍+”志愿者们正在开展书画交流、手工教学等志愿活动,时尚的邻里中心洋溢着欢声笑语。如今,这里已成为承载社区文化的“心灵驿站”,也是一个贴心的民情疏解中心,社区居民碰上什么急事、难事,都能在这里找到社区干部,得到有效的回应。
“在这里,能够感受到嵊州人民的满满幸福感。”看着身边和记者们欢快互动的研学少年,人民日报《新闻战线》编辑部主任陈利云说,这种综合性的社区文化平台,非常值得借鉴,多样化的功能区块,让少年和老人都能找到归属,在融洽的氛围里进一步增进邻里感情,建设和谐社区。这也是对基层治理模式的积极探索。
集成灶,嵊州造。厨具产业是嵊州三大主导支柱产业之一,全市现有厨电全行业企业500余家,涌现出亿田、帅丰、森歌等一大批知名品牌和龙头企业。经过30多年的市场洗礼和创新发展,嵊州厨具产业完成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赶超之路,由大变强,由强到优,也从“中国厨具之都”转型升级,迈向“中国集成智能厨房产业基地”。
在浙江帅丰电器股份有限公司,记者们开展深入的调研。从生产厨电配套产品到研发生产吸油烟机、灶具、消毒柜、烤箱,再到创新研发制造集成灶,帅丰电器厚积薄发,现已成为中国集成灶行业的龙头骨干企业。
“没想到现在的集成灶功能这么多,不仅油烟侧吸,还自带蒸烤,实用又智能。”在企业的展示厅里,国家移民管理局新闻中心主任聂虹影饶有兴致地了解起帅丰生产的各类集成灶产品。聂虹影说,通过这次走访,对嵊州厨具产业有了更深的认识。
产业兴旺,助嵊州“富起来”,而以越剧为最的剡溪蕴秀,令嵊州百姓精神富足,赏戏听曲“乐起来”。
在女子越剧发源地——甘霖镇施家岙村,一幅跨越百年的文化画卷缓缓铺开。记者们来到越剧博物馆新馆,步入嵊州与越剧的故事,沉浸于越剧从一个江南小剧种出发,一路打拼、创新探索的“出圈”之路。
越剧博物馆于1990年开馆,珍藏着3万多件越剧文物和史料,是中国首家专业戏曲博物馆。而越剧博物馆新馆在去年落成开放,其中设有越剧厅、历史厅、越剧艺术体验中心、文化驿站等,将越剧从诞生到风靡上海、百花吐艳的成长史娓娓道来。记者们一边听着婉转的越剧腔调,了解越剧的“黄金时代”,一边调研越剧的时代新生,并围绕越剧如何更年轻等话题开展“头脑风暴”。
在越剧发源地甘霖镇东王村,人人都能哼唱几句经典。为了擦亮越剧“金名片”,村里筹资建起搭配古典园林的水上戏台,修缮了香火堂,进一步丰富越剧展陈,还办起民宿、农家乐,村居环境和人文风貌焕然一新,吸引了许多戏迷和游客前往“打卡”。如今,台上细腻婉转的越剧不绝于耳,台下记者们热情满满,在旧戏服前驻足拍摄,在纪念塑像前聆听越剧人的求索之旅,细品越剧文化的独特魅力。
“平时也喜欢各种戏曲,今天来到越剧发源地探访,真心不错。”云南日报高级记者、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秘书长杜京说,东王村不仅文化底蕴深厚,乡村美景也引人向往。“如何用好现有的文化IP和资源,做大做强文旅产业,更好地吸引年轻人,是值得思考的课题。”陈利云说,在走访中,也看到了本土品牌和文化IP的崛起和飞速发展。
当天最后一站,记者们来到嵊州越剧艺术学校。越剧名家辈出的嵊州,依然重视人才培养,培育了一批又一批“新生代”越剧演员,走向更高的舞台。嵊州越剧艺术学校是集越剧教育、研究、交流和展示于一体的一所公立中等艺术职业学校。前身是越剧之家,由著名越剧表演艺术家袁雪芬于1962年倡导筹建而成。
该校素有“越剧艺术家的摇篮”“中国最美艺校”之美誉,办学60多年来,已先后向全国200多个专业文艺团体输送了2000多名优秀演员、演奏员,培养了艺坛明星白雪、李玲玉和“梅花奖”演员黄美菊、徐铭、蔡浙飞等优秀演员30多人。
“真是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在校园一隅,几名学生身着练功服,正在亭子里练唱,温州日报原副总编辑、中国报纸副刊研究会副会长瞿冬生感叹,优秀的越剧演员培养不容易,而如何在传承精华的同时,进一步优化表演形式,在更多年轻人心中种下戏曲的种子,也更需要新一代越剧人不断探索和深思。
在校园里穿行,记者们频频停下脚步,采访老师和学生,在练功房里感受唱念做打、一颦一蹙的认真,路过半敞着窗户的声乐房,沉浸于琴笛声中,似乎正见证“新星”的萌芽。文 | 金汉青 阮帅 图 | 姚颖康 郑培庚
(本文转载自《潮新闻》)
校对 王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