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琴铜剑文明实践街区位于常熟市古里镇区,于2019年4月开街,占地3万平方米。开街以来,古里镇以集聚式打造“文明实践街区”为目标定位,围绕“433”工作思路,串联铁琴铜剑楼等3个市级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点,古里图书馆等9个镇级活动点,形成了多元一体、多态融合、多维展现的新时代文明实践新空间。
凝聚4股力量,服务队伍“强起来”
“最近老毛病犯了,想调理一下身体,可我没有智能手机不会预约怎么办?”“好公不要担心,现在家门口有国医馆,我听社区讲今天有市中医院的专家来义诊,我带你去看看。”
在铁琴铜剑文明实践街区,常熟中医药博物馆和国医馆比邻而居,融合了中医药文化参观、科普教育、研学体验、中医衍生品售卖及中医健康服务。在这里,古里镇链接省级文明单位——常熟中医院行业资源,定期开展专家义诊、健康科普、中医养生等志愿服务活动,实现行业资源“精准滴灌”。
行业志愿服务队是古里镇4股志愿服务力量之一。近年来,古里镇凝聚“仁风古里”志愿团队、行业志愿服务队、专业社工、特色志愿服务队4股力量。放大本土志愿组织“仁风古里”志愿团队效能,优化“群众点单”和“政府派单”模式,用好周末和节假日等时间节点广泛开展爱心帮扶、公益集市等志愿服务,擦亮“仁风古里 益路同行”志愿服务品牌。
同时,古里镇引入专业社工资源,充实服务内容,通过志愿者培训、项目培育,精准实施“文明蒲公英”、点亮微心愿等一批贴近群众需求的实践项目。
古里镇还注重特色志愿服务队伍培育,建立了全市唯一一个致力于听障人士的志愿组织——大爱无声手语服务队,开展聋哑人帮扶活动;组建“白茆山歌传唱”志愿队,进行专场公益演出,不定期开展传唱活动,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
整合3个区域,实践阵地“活起来”
多媒体投影与长卷绘画在LED大屏上完美融合,一幅“绕岸一湾溪水绿,当门十里菜花黄,垂柳又垂杨”的江南水墨画卷徐徐展开,古里镇及藏书楼的四季风光尽收眼底……
2023年,古里镇铁琴铜剑楼纪念馆第三次展陈更新结束,铁琴铜剑楼以新的面貌再次迎接来客,增加声光电等互动元素,组织文艺志愿者围绕瞿氏护书、藏书故事创作文艺节目《一脉书香》,进行线上线下展演。
根植自身深厚文化底蕴,在文明实践街区,除了用心做好铁琴铜剑楼纪念馆展陈更新,古里镇还不断丰富各场馆服务内容,常态化开展特色实践活动。引进国乐艺术家方锦龙、著名画家何江,开展各类文化雅集、阅读和书画交流活动,传承、创新优秀传统文化。
阵地建设是延伸新时代文明实践触角的基础,只有不断开拓“新阵地”、盘活“微阵地”、促进“优阵地”,才能让新时代文明实践在基层落地生根。古里镇以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为起点,整合街区内文化广场、各场馆、商户等,划分为实践活动互动区、传统文化体验区、多元商业休闲区3个区域。
除了更新传统文化体验区外,古里镇重点加强户外阵地打造,依托铁琴铜剑楼广场、文化长廊组成实践活动互动区,以图文并茂形式展现模范事迹、文明行为规范等,开展理论宣讲、户外展览、惠民演出、公益电影等活动。
此外,古里镇积极拓展延伸文明实践触角,与多元商业休闲区内商户深度合作,聚焦中老年群体在古里书场推出戏曲专场演出,联合乐吔咖啡推出咖啡体验、互动交流为主的“啡”常之旅系列项目;成立“文明商户”联盟倡导文明诚信经营,在区域内10余个商家设立“爱心共享驿站”,为户外工作者及游客提供免费茶水、临时休息等服务,将商户打造成街区文明形象的展示窗口。
服务3类人群,群众生活“热起来”
在铁琴铜剑文明实践街区,夜晚总是有着不一样的乐趣。乐队演出、国风运动会、人文艺术分享会、汉服巡游等活动,融入文博、文学、非遗等要素,开创文化消费新模式,点亮城市生活新体验,打造出苏州市首个夜经济发展乡镇样板。
铁琴铜剑文明实践街区也是全国首家以知识旅游为特色的旅游街区。古里镇依托铁琴铜剑楼的人文魅力,深入挖掘传统优秀文化,积极探索文旅融合新路径。街区以知识产业引导发展,以“书”为主题,构造了独特的文化旅游体验,走出了一条彰显文化自信的乡村特色旅游之路。自2019年开街以来,街区围绕其特色载体举办了超百场文化体验活动,如万物来潮·国潮夜市活动、铁琴铜剑楼读书会、“书香古里”阅读节、知识丰收节等。这些特色文艺活动吸引群众与游客共同参与,提升了街区的知名度,赋予街区文化灵魂。
以服务本地居民、外来游客、中小学生3类主要人群,古里镇分众化“量身定制”各类实践活动。聚焦群众需求,服务本地居民,古里镇立足“仁风”系列六大服务模块,结合“文明实践+网格”基层治理服务模式,发挥党员干部、网格员示范引领作用,开展走访慰问、科普宣传、政策咨询等优质便民服务,推动“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走深走实。
围绕街区文化资源,赋能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古里镇新时代文明实践所连续3年开设“家门口的暑托班”,设置非遗传承、劳动实践等课程;开展“阅来阅美”阅读课堂等“文化六味”公益课堂以及研学打卡活动,自2021年开课以来参与人次超万人。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添翼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