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镌石永年——苏州碑刻技艺展”开幕 带你寻访苏州山水间的石刻印记
来源:紫牛新闻
2024-03-19 09:25:16

苏州自古以来都是风景极佳之地,不少文人墨客都为此留下印记,古城西部群山起伏,历代文人游历赏玩,留下了大量的摩崖石刻。这些摩崖石刻分布在观山、木渎、藏书、光福等地,如林屋洞石刻、小王山石刻、花山石刻、寒山石刻、蟠螭山石刻等。它们也被呈现在苏州吴文化博物馆最新的展览“镌石永年——苏州碑刻技艺展”中。

该展览日前在博物馆二楼吴颂展厅开展,其中,“姑苏中的丰碑”这一单元不仅为观众阐释了碑与碑刻的历史内涵,更梳理了苏州现存的重要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从虎丘山延伸至太湖洞庭山,具体可分为十余个石刻群落,而沿着这条路线走下去,苏州的四时风光也可尽收眼底。

苏州的碑刻,据不完全统计可达3000余通,类型多样、内容丰富,集历史资料、人文景观、书法艺术、刻石艺术于一身。吴文化博物馆设计制作了苏州摩崖石刻地图,并深入实地采集石刻视频,33个重点点位勾勒出了一张苏州“上春山”石刻旅行图,春光旖旎,漫步山间,寻访古迹,石刻背后的故事和技艺不禁引入遐想。

穹窿山东麓小王山,因摩崖石刻闻名于世,该地四周群峰拱护,有“小隆中”之称。1928年,民国革命元老李根源买山葬母于此,并筑“阙茔村舍”,庐墓守孝十年。十年间,慕名造访者纷至沓来。善书者均挥毫留墨,计有500幅之巨,李根源请石匠将这些墨迹全部镌刻于山麓石壁。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陈去病的“琴台山,阙母墓,孝思长,巩且固”,章太炎的“听松”“霁月”,于右任的“松海”“与穹隆不朽”,黎元洪的“克绰永福”等。

林屋山摩崖石刻位于林屋洞洞口和洞外山上,民国18年李根源、郑伟业等西山访古时,石刻题字共有36处,其中宋刻9处,明刻17处,清刻9处,民国刻1处。字体楷、隶、篆各异,内容以点景为多。入口处有“林屋山洞”四个隶书大字,为唐代高士张平阳86岁时所书。旁有“天下第九洞天”,为明正德年间王鏊所书。出口处有宋李弥大的《无碍居士道隐园记》,全文共300多字。记述了李弥大在洞旁筑庵就隐的情况。另外,还刻有范成大等游洞的题记等。

作为苏州最高峰的穹窿山,是不少苏州人周末踏青的必选之地,位于穹窿山宁邦寺西的韩蕲王玩月台也可以看到摩崖石刻留下的历史印记。据史料记载,宁邦寺始建于梁代,初名“海云禅院”。相传南宋绍兴十二年,抗金名将韩世忠及部下,在此隐居参禅,由此改名为“宁邦寺”。“宁邦”二字,取意安宁之邦,希望国家可以和平安宁。相传,韩世忠多次赏月于此,故名。此处现存清代至民国年间的摩崖石刻近十方。

本次展览中除了展现林屋洞、穹窿山历史人文的碑拓之外,还介绍了不少有关于苏州其他风景名胜历史相关的拓片,一块块碑记载着前人的时人时事,为我们了解立体的苏州历史和成就打开了一扇窗口。

此次展览将持续至5月5日。这个春日,不妨来苏州吴文化博物馆看“镌石永年——苏州碑刻技艺展”,跟随前人的脚步,看藏在苏州春日风光下的历史。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顾秋萍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