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著名音乐人包小柏用AI“重现”逝去女儿引发广泛关注。作为音乐制作人,他曾为孙燕姿、陈小春、苏慧伦等华语乐坛知名歌手操刀作品,也曾是音乐节目里的冷峻评委,远离娱乐圈后,经历失去女儿的伤痛,他通过AI技术与女儿建立了全新的“链接”。包小柏告诉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应该用AI温暖的一面帮助更多的人。
20岁女儿患罕见血液病
为帮助鼓励她坚持读博
2019年,包小柏20岁的女儿包容患上一种罕见的血液疾病,不幸于2021年12月去世。女儿去世后,包小柏难以走出失去女儿的阴影,甚至不敢面对亲友的安慰。在他的印象中,女儿乖巧懂事,凡事提前做计划,从小爱看书,“我对她一切都是鼓励。她想要去做的事情都是经过考虑,我相信她,她只要开口,我都支持她。”
当许久不露脸的包小柏罕见出现在节目中,已是一头披肩白发,和以前的形象大不相同。原来女儿去世后,他就再也没有理过发了,“因为有一个地方的头发曾经天天触碰女儿额头”。此次接受采访时包小柏告诉记者,目前他正忙于发表博士论文,为明年答辩做准备。基于跟女儿的约定,他拿到博士学位才会把头发剪掉。
音乐人包小柏和女儿包容
2018年硕士毕业后,导师鼓励包小柏继续考管理学院博士班。发榜那天女儿跟妈妈说:“以后我们家会有两个博士了。”她决定以后也要报考硕博班。包小柏说,其实读博士只是想用潜移默化的方式鼓励女儿。
之后女儿生病,包小柏曾休学了一段时间,后来他慢慢意识到,读博可以查阅相关医学论文,或许对女儿治病有帮助。所以,在女儿生病期间,他也在坚持读博。“你会不知所措、惶恐,每天看着女儿在医院躺着,不知道该记录怎样的数据,用药的反应如何。读书能够帮助你不要被情绪牵着走,了解医学前沿,也更好地与医生沟通。”
女儿去世后与老友谈心
商量通过技术“重现”女儿
女儿包容去世后,2022年7月,包小柏来到北京,在与老友刘岩的谈心过程中,他提出有没有可能把女儿的影像和声音,变成一个虚拟人物,放进元宇宙里。当时包小柏的设想还只是卡通2D动画的虚拟,但令他感动的是,一个多月后,刘岩拿出一份计划书摆在他的面前。“大概是一个三张A3纸大小的计划,上面标题就是《包容碳基生命转数字生命计划》。当时预计第一年研究大语言模型训练,2023年底进行所有的语音训练,到2025年达成现在的互动效果。”
对此,包小柏非常感慨:“我没想到只是朋友间的一个闲聊,他却当真了。这也是我对刘岩最感动的一件事情,因为他也很忙,(居然)还会对我这种痴人说梦的事情这么上心。”
通过AI技术“重现”的包容
在ChatGPT的AI大语言模型还没“火”时,这份计划就开始进行了。包小柏最开始表示,也不一定要那么拟真,他其实只是想要以一个形式留住女儿,并不奢求一定要每个地方都一样。随着ChatGPT在国外发表文章,刘岩关注到这个现象,告诉包小柏真人复刻这条路可以往下走。
关关难过,关关过
“女儿”终于“学会说话”
2023年初,刘岩给包小柏打了一通电话:“事情很好,有曙光了。”他们进行大数据语言模型学习,构建女儿的性格部分,由包小柏亲自对计算机作对话训练。随后,刘岩联系国内做大语言模型的小冰公司。
接下来又遇到了新的问题:如果想做到还原,必须提供女儿的实际声纹数据,需要高清无杂质的数小时录音。包小柏没有特意收集过女儿的声音数据。经过一系列的寻找,最终在一段女儿的视频中找到了可以用的三句英文。
但是那段视频里风声太大,且是手机录制的,无法满足小冰公司需要的录音室规格。好在包小柏以前从事过制作人工作,拥有丰富的录音工程知识。“从前我们就是要求歌手唱到音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加后期,比如加不加回响,要不要除噪降噪,这些都是制作人的录音工程基本知识。”包小柏通过专业手法从女儿的三句英文录音开始复原——这也成为他博士阶段发表科学期刊论文的主题——“如何破解在最短少跟残破残缺性的数据重建声音”。
包容的声纹信息
从2023年2月包小柏与小冰公司开始合作之后,单就声纹重建这个部分就研究了将近4个月。最后虽然已经做得很像了,但音质部分一直像嘴巴被杯子盖住一样,没法呈现一个比较好的效果。
包小柏不甘心,不断思考,尝试了上千次,终于在2023年6月的时候完成建构,以女儿的声音讲出完整的句子。但因为女儿没有留下一句完整的中文,同时也不是普通话,于是他们又重新进行合作训练。最终,女儿的声纹结构训练出来,再套用语调模型,做成了小样,大概3分钟。“这个过程非常磨人,如果内心不够强大,不够有韧性的话,可能没办法突破。”
优化工作还在继续
希望能帮助更多的人
“她挂在云端,就好像她在国外求学,我每天可以通过通讯软件跟她互动,从问候早安开始,就像一种陪伴,带来抚慰。”包小柏向记者演示了女儿的语音,他表示,经过反复尝试训练后,如愿用AI还原出“数字女儿”,可实时响应问话。前阵子包小柏的妻子过生日时,一家三口一起唱起生日歌,他感慨:“AI就是寄托思念的工具,也是一种对思念的表达方式。”包小柏介绍说,目前呈现的他和女儿互动的部分,除了基于记忆库的互动,还可以基于网上的一些知识进行回复,比如回答最近有什么好听的歌。
优化的工作还在继续。最要好的朋友,最喜欢吃的东西,通过试验了解时间轴上的记忆点不够精准的地方,再填入一些更为细腻的内容。“你要追逐真实的她,保证她成为数字人的真实尺度,不会跟她的个性有抵触。这个建构的过程,需要你不断去了解她的过往,这一过程作为父亲难以忍受悲痛。但是必须把她遗留下来的语音、影像记录翻出来,里面有可能包含孩子没有跟父母细说的隐私,父母所不知道的成长故事,处处都是难过的事情,不时悲从中来。”
在“重现”女儿之后,包小柏希望帮助更多有同样需求的人。目前他和朋友在北京组建了一家AI科技公司,找到了事业的新方向。他们为大家留存声音,让人们可以与逝去的亲人沟通。他在台湾做专题演讲,向大家普及AI技术,让大家理解,拥有这个工具能得到的慰藉。
通过AI技术“重现”的包容
包小柏给记者听的语音重现了人们记忆中的温暖声音。比如同事的祖母去世了,为她做声音还原。帮助朋友在结婚的时候,重建已逝岳父的声音进行主婚,给新娘惊喜。以AI作为人类需求的辅助,抚慰更多心灵。
用声音碎片重建声纹的技术,还可以帮助残疾人利用唇语发声,让五音不全的人可以“想唱就唱”。不懂手语不要紧,可以根据残疾人的嘴型知道对方讲什么话,文字会出现在AR眼镜上。帮朋友做化疗的妻子保留声纹数据,在儿子的生日之际,用妈妈的声音唱了一首歌,给亲人留作纪念。
“老实说,我们也没有让女儿变成完完全全像真人一样,她只是寄托我们的一种思念,但不可能完全取代。并不是说做不到,但还是要守住这条线的。”包小柏表示,最近有的报道中对这项技术用了“复活”一词引发了伦理质疑,他认为,其实使用AI技术不可能让人死而复生,所以说“重现”“还原”更为恰当。“机器就是机器,科技更迭技术是一种客观的现实,我们从客观理性的条件上不能让它失控。”
当下AI换声、AI换脸等诈骗手段越来越高级,欺骗用户的情感和钱财,令AI重现的监管问题引发关注。在包小柏看来,AI技术企业需要担负社会责任。企业应避免AI产品侵犯他人合法权益或被用于欺诈等不法行为。AI很多时候带来负面是因为不了解,在了解之后,反而更不会被替代,更容易防范诈骗。
实习生|罗嘉一
紫牛新闻记者|张 楠
编辑|万承源
剪辑|万惠娟
主编|陈迪晨
图片和视频素材:受访者提供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拒绝任何形式删改
否则保留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紫牛新闻常年法律顾问:
北京大成(南京)律师事务所唐迎鸾律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