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博物馆热”串联古今交融,“城市漫步”引领文旅消费新时尚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2024-03-11 10:38:04

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叮嘱广大文物工作者:“要把博物馆事业搞好。博物馆建设要更完善、更成体系,同时发挥好博物馆的教育功能。”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令徐州文博工作者倍感振奋和自豪,大家纷纷表示,文博工作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在未来工作中将牢记嘱托,奋力做好新时代文博工作,让博物馆更好地承载历史记忆、传承绵长文脉。

近年来,徐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建设,稳步推进历史文脉保护开发,全市综合性和专题性博物馆建设不断推进,“博物馆热”持续升温。

串联历史文脉

构筑古今交融新坐标

徐州博物馆、徐州民俗博物馆、徐州城墙博物馆、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沿徐州历史文脉——彭城七里沿线由南向北,由地面到地下,一座座连通古今的博物馆,成为感知徐州历史文化的窗口,引导人们走向历史深处。

“博物馆作为文化载体和传播媒介,肩负着一个城市公共文化服务和旅游发展的重要职责。我在工作中深刻体会到人民群众对历史文化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需求日益增长。”徐州博物馆社会服务部主任杜益华说。

龙年春节长假,徐州博物馆以“龙行中华——甲辰龙年生肖文物大联展”为主展,还举行了“少年寻龙记”特色研学、少儿生肖创意设计大赛特展、生肖版画贺岁展等活动,让广大群众在中国年中与博物馆深度接触。

“徐州博物馆努力把更好的展览、更优的服务、更多的创意产品提供给广大观众,让越来越多的朋友走进徐州博物馆、爱上徐州博物馆。”杜益华介绍,2023年,徐州博物馆接待入馆观众近130万人次,举办主题展览十余项,人工讲解3300余场,语音导览使用2.1万台次,举办各类研学教育活动180余期,所有数字都达到了徐州博物馆开放以来的历史新高。

位于徐州市中心彭城广场下的城下城遗址博物馆是彭城七里沿线的又一个热门博物馆。该馆自2022年7月开馆以来,已吸引了20余万人次近距离感受“一眼千年”的徐州叠城奇迹。

这座集考古、文物陈列、文化旅游于一体的现代化博物馆,连同一公里之外的城墙博物馆和民俗博物馆,都是徐州城市更新中抢救性保留下来的历史印证。

入则静谧,出则繁华。在4座博物馆周边,徐州积极打造历史与时尚融合共生的旅游休闲街区,以“城市漫步”引领文旅消费新时尚。龙年春节长假,由博物馆串联起的彭城七里累计客流量超过400万人次,7家大型商业综合体销售额达3.14亿元。

文化遗址保护

感知历史展望未来

去年12月,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入选第一批江苏省省级考古遗址公园认定名单。今年1月,徐州驮篮山遗址进入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初评。

由一座座单体汉墓考古扩展到大规模陵园遗址考古,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征程中,徐州努力用新理念和高质量遗址保护研究成果,讲好地域文明故事。

“作为两汉文化发祥地,徐州应用现代考古成果,陆续建设了狮子山楚王陵、龟山汉墓、北洞山汉墓、白集汉墓等遗址博物馆。”徐州市文物保护与考古研究所所长刘照建介绍,“一处处陈列在彭城大地上的博物馆,集合了特定历史的各种环境和空间关系,打响了徐州历史文化名城的品牌,也带动了地方经济发展。”

三月春光普照大地,“有俑有陵有汉画、有山有水有古刹”的汉文化景区游人如织。经过市、区两级政府持续数十年的建设,这座以狮子山楚王陵墓为核心的国内最大的汉文化主题公园和国家4A级精品文化旅游区,已成为徐州乃至江苏的文化名片。

“寻找陵园墙址,扩大研究范围,完善陵园古环境、古地貌和水文等资料信息,为陵园的高质量保护提供详细信息,为陵园周边城市规划建设提供必要参考。”狮子山楚王陵考古亲历者、徐州汉兵马俑博物馆馆长葛明宇细数亟需开展的工作,踌躇满志,“文博工作,时不我待。”

今年春节前,拥有地下“四进院落”的北洞山汉墓陈列馆重新开馆后,吸引了众多“文博粉”慕名前来打卡。“自去年9月开始,铜山区文体广旅局就对这里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通过丰富图文、视频、多媒体及互动装置,传递多维历史信息。”铜山区文体广旅局文物科科长刘秋晨介绍。

守正笃实,久久为功。徐州文博人不断提升考古水平,探源地域文明,保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服务社会发展,汉文化品牌越擦越亮。

专题博物馆

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在徐州,还有诸多的非国有专题博物馆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补充,繁荣徐州文博事业发展,深度融入百姓生活中。

与龟山汉墓遗址博物馆比邻的圣旨博物馆是徐州唯一一座非国有的国家三级博物馆。博物馆收藏有200余道明清圣旨等皇牍文物,去年接待了包括意大利恩波利市市长在内的多名外国游客。“通过文化交流,提升博物馆影响力,促进多元文明互鉴,传播好中华文化,是我们的宗旨。”圣旨博物馆执行馆长周子汉说。

3月8日,位于徐州市铜山区汉王镇的曹氏香包博物馆正式开馆,博物馆负责人、国家级非遗项目徐州香包传承人井秋红身着一袭自制的绣花长裙,热情地向来自中国民协和省、市文联的相关负责人介绍徐州香包的传承历史与发展现状。

近年来,这种展示、展销加传播、体验的非遗博物馆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的生活,不但凭借亲民的内容、形态、方式受到参观者的欢迎,也释放了传统文化的魅力、活力和生命力。

“一个博物馆就是一所大学校”。期待更多的人走进徐州的博物馆,在博物馆中了解徐州、读懂徐州、爱上徐州。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