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南京清凉山东麓的乌龙潭公园里,有一尊雕像,他就是主盟清代文坛三百年的“桐城派”开山鼻祖方苞。方苞出生于江宁府六合县的留稼村(今江苏省南京市六合区),他在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考取了江南乡试第一名,大学士李光地对方苞十分欣赏,称赞方苞的文章是“韩(愈)欧(阳修)复出,北宋后无此作也”。
方苞原以为自己可以真正的“三十而立”,但他还未出仕,就遭到了文字狱《南山集》案的牵连。《南山集》是桐城人戴名世所著,戴名世在《南山集》中的《与余生书》一文中提出了写历史时应该给明末几个皇帝立“本纪”。这个事被御史赵申乔揭发,于是戴名世全家以及其族人都遭到了牵连被判死罪。方苞因《南山集》序文上列有名字,也被捕入狱。一开始,方苞在江宁县狱,后来这个文字狱闹得有些大,方苞被解至京城,下刑部狱,被判了死刑。
《古文约选》由清代方苞为果亲王允礼所编选
或许,文学往往产生于苦难,方苞在狱中两年,仍然坚持写著作,在狱中完成了《礼记析疑》和《丧礼或问》。当时,方苞的“狱友”见他天天写写写,非常不解地问:“哎,你都要死了,还写什么书?”方苞很高冷,他回答对方:“朝闻道,夕死可矣。”好在,那个很欣赏方苞文章的李光地一直在对他进行极力营救,最后康熙被李光地搞烦了,亲笔批示“方苞学问天下莫不闻”,于是免了方苞的死罪,让他出狱。这句话是承认了方苞的文采,但并没有说方苞无罪,所以方苞能活着就不错了,至于仕途,大概已经变为了穷途。
在出狱后,方苞还写了篇《狱中杂记》,一部分写了监狱里发生瘟疫后的人性百态,另一部分爆料了监狱中的黑暗,表达了他内心对罪犯的同情与悲悯。很多人认为方苞是被赦后,直接入南书房,但据一些史料载,方苞入南书房前,还有一段故事。
据说方苞出狱后,被废为了平民,还给自己起了个名字叫欧阳宏。某天,康熙微服私访,在骆马湖镇上的茶馆里结识了这个所谓的欧阳宏,几句话一聊,康熙感觉很投缘,于是就把他带到了驿馆里吃酒喝茶侃大山。当聊到“东宫洗马”这个梗的时候,欧阳宏敏锐地觉察到可能面前这位老者就是当今圣上。康熙看到欧阳宏的神色大变,估计对方猜到了自己的身份,如果再继续就着“洗马”的梗说下去,大概要暴露身份了。于是就发生了电视剧里常常有的一幕,每当皇帝尴尬了,总有太监来报:“张廷玉大人到!”没错,张廷玉又到了,康熙赶紧把话题岔开,继续跟这个欧阳宏侃大山。
经过几次长谈,康熙和张廷玉感觉这个叫欧阳宏的人学识非常渊博,才思敏捷,不管聊到什么事情,他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往往这个见解还很戳中人心。康熙在心里想:“这个人绝对是个鸿学大儒,比起高士奇来,有过之而无不及!只可惜他年纪有点大,不然的话,我真想重用他。”虽然康熙嫌他年纪大,但最后还是没有舍得这个人才流入民间,于是不拘一格,将欧阳宏以布衣身份录入书房。直到这个时候,康熙才发现这个天天与他侃大山的欧阳宏,竟然就是方苞。
这是个有关于“偶遇”的故事,听起来有些扯,因为“偶遇”不是为了偶然相见而准备的。或许这只是时人对方苞命运转折以及康熙帝不拘一格降人才的美化,否则前一刻还要判方苞死刑,后一秒又把方苞录入南书房,这未免显得帝王有些朝令夕改。但方苞的命运就此改变,因为能在上书房行走的人,简直是屈指可数,就算是布衣又如何,朝中人都要以宰相的身份来看待方苞。
再后来,方苞一路逆袭,奉命编书、建言献策,充任武英殿修书总裁。到了雍正时期,被赦出旗籍,重归汉籍,累官翰林院侍讲学士、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乾隆时期,再次入南书房,任礼部右侍郎、经史馆总裁等职。一直到了乾隆十四年,方苞病逝,年八十二岁。
金陵小岱
校对 徐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