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源来自网络
当听新年音乐会成为过年仪式感时,也有可能成为“生意经”。据央媒报道,不少城市新年音乐会虽然市场红火,但演出团体水平堪忧而遭观众质疑。而近期网上各种“水团”求鉴定的帖子比比皆是,观众不仅要花大价钱买票,还要练就火眼金睛,结果却看了个闹心。演出市场复苏,观众回归不易。剔除水货,为观众带去高质量演出,还需相关部门多管齐下。
央媒报道的“货不对板”新年音乐会中,广西柳州的“蓝色多瑙河新年音乐会”现场,只有1架钢琴、2把大提琴、2把中提琴、5把小提琴,不仅没有乐队指挥,也没有铜管、木管和打击乐,演出效果很差,观众当场投诉演出与宣传严重不符。另一演出事故则是河北石家庄的“比利时皇家爱乐乐团”演出,有观众表示,检票和演出时间不仅迟了,12首曲子没演全,甚至有曲目演了两遍。最关键的是,有观众根据海报上的外文名称T Muziek Frascati查询发现,所谓比利时皇家爱乐乐团,不过是2007年成立的一个地方性乐团,碰瓷“皇家”不谈,乐团成员竟包括准专业人士和优秀的业余爱好者。据悉,主办方对这场演出做了退票处理。
近一点的来说,元旦前后,在江浙沪一带巡演的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也被吐槽“弦乐不齐,还有人进错拍,两位高音突然拉观众上台跳舞”等不专业行为。网友查询发现,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的外文全称为Deutsches Symphonie- Orchester Berlin,是德国著名交响乐团,但其官网上并未显示该团此时段在中国有演出行程。而在中国巡演的所谓“柏林德意志交响乐团”的宣传海报上也没有“Symphonie(交响乐)”字样。甚至有业内人士对其宣传文案中提到的世界著名女高音、男高音做完背调发现,都有不同程度的简历造假,而指挥的名字则是查无此人。
同时,社交平台上遭遇各路“水团”的网友也吐槽抱怨不止,不仅观演体验差,而且花出去的高票价还无从售后。
在“水团泛滥”的主题帖子下,上百个网友贴出了自己购买的或看到的演出海报求鉴定。团名五花八门,谁看谁迷糊,如维也纳皇家爱乐乐团、维也纳皇家交响乐团、维也纳圆舞曲乐团、俄罗斯模范交响乐团、莫斯科柴可夫斯基音乐学院交响乐团、圣彼得堡交响乐团、俄罗斯西伯利亚交响乐团、罗马尼亚克拉约瓦歌舞剧院交响乐团,等等。更有网友发现,近期有10多个打着“施特劳斯”的乐团在中国混。一字之差就有可能遭遇“水团”,部分网友吐槽表示,有些演出已经完成了,质量确实参差不齐。
同时,芭蕾演出方面也存在类似现象,在购票平台上搜“芭蕾”,可以看到诸如俄罗斯国立古典芭蕾舞团、俄罗斯皇家芭蕾舞剧院、俄罗斯莫斯科芭蕾舞团、俄罗斯柴可夫斯基芭蕾舞团、俄罗斯莫斯科古典芭蕾舞剧院、俄罗斯圣彼得堡芭蕾舞团等多个团体,都在中国巡演。
今年元旦前后,“水团”“散装乐团”等现象尤为突出。这些年中国古典乐爱好者增多,大家有新年进音乐厅欣赏高雅音乐的习惯,刚好今年演出市场恢复,极速上升的需求,给了“水团”可乘之机。据业内人士透露,其实很多国外“水团”的确是正规演出团队,但与“比利时皇家”“维也纳爱乐”没关联,但进入国内市场时翻译有意混淆,导致观众误解,而有些甚至都不算专业乐团,是临时凑的班子,专程来挣快钱的。
“水团”频现带来糟糕观演体验的同时,也让观众遭遇了不小的钱财损失。虽是“水团”,票价并不便宜,被网友扒皮发现是地方乐团的“比利时皇家爱乐乐团”,新年期间在中国的10多个城市巡演,票价最便宜的80元,最贵的竟达2340元。网友们在线求鉴定的音乐会票价也在数百元到上千元不等。还有网友爆料,此前某圣诞节音乐会团购,1200元的票只需60元,400元的票竟然低至20元。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如今社交媒体发达,观众们吐槽的同时,也得到了一些避雷指点。很多业内人士在线普及称,“水团”爱加德国、奥地利、维也纳、柏林、俄罗斯等地区前缀,以及施特劳斯、柴可夫斯基、莫扎特等人名,还是爱碰瓷“皇家”、“广播”、“爱乐”等字眼。建议大家根据宣传海报上的乐团和指挥的英文名等信息,进行检索,如果搜不到演出视频,或者只有国内演出视频,那么恭喜你,可能发现了一个“水团”。
事实上,观众的审美在提高,已经能识别“货不对板”,不然也不会在线吐槽,因此随着“水团”演出的口碑发酵与避雷指点的普及,市场会出现良币驱劣币的现象。
但需要警惕的是,“水团”可能会下沉去三四线城市继续“割韭菜”,所以最关键的仍是线下演出产业的监管,从终端杜绝它们的出现,票务平台、剧院,以及相关文化监管部门,应引起重视。
票务平台在演出基本资质方面应起到把关和审核作用;剧院在选择演出项目时也应具备甄别能力,“水团”表演翻车,只会让观众质疑剧院的引进能力,剧院应有长远考量。而文化监管部门则应对线上线下的这类投诉现象引起重视,从一定意义上来说,“水团”是扰乱市场秩序的欺诈行为,应对引进公司等加以约束和规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孔小平
校对 李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