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星 | 陈家豆腐
来源:扬子晚报
2024-01-04 11:00:17

弟兄们都晓得,我在外面吃饭,别的不管,先点一份豆腐!这个毛病,其实就是在下放时落下的。

下放到了苏北,正逢大冬天,冷啊,盐城那地方,一马平川,无遮无拦,“北风利如剑”,雪地冰天,吃个菜都很难,好在小队里有一个小豆腐店,离我们家不远。当时农民家是没有钱的,他们去“买”豆腐,都是拿点自家种的黄豆黑豆去换,保持了很古老的“以物换物”的优良传统,所以那小店也不是天天做的,但只要是哪天做豆腐了,我便会跑去买两块。那时的大豆还没有“转基因”一说,香!而且是正经盐卤点的豆腐,好吃!

豆腐店的店老大姓陈,是我家房东的族侄,他主要负责关键性、接近“高科技”的活,比如点卤 ,比如捞豆腐皮……剩下的活由他家二儿子担当,他家儿子是“杰”字辈,名字里都带个“杰”字,所以乡人呼之为“二杰子”。我每去陈家豆腐店买豆腐,多是有“溜玩” 的意思,那时的苏北农村没电,没广播,更不要说电视了,去豆腐店看人做豆腐,在我,是很“文娱”的事了。这做豆腐的场面也的确“好看”:陈家初时买不起驴,磨豆浆是由人推着巨大的石磨磨的,我看这推磨好玩,便跟着二杰子一起推,二杰子看我穿着个“毛窝子”(当年没棉鞋,到了苏北就穿一种芦花编成的巨大鞋子,贼暖和,但很不跟脚),有时就有意捉弄我,推着推着突然来个“加速”,我一下没跟上,就摔了个大跟斗,于是店里的人都开心地大笑了起来,我爬起来也跟着开心地笑……那年月,人们脸上是难得看到笑的。

巨大的石磨磨好豆浆,倒入一口巨大的铁锅里开始烧,两次滚开后,热豆浆被舀入一个巨大的缸内,接下来就是最关键的了:点卤!这时,店老大出场了!他围着一块白围裙,一点点地往缸里倒盐卤,边倒边用一只大勺子在里面轻轻地搅着。据说这点卤的程序极有讲究,点不好,这一锅豆浆就废了,所以点卤时全店肃然,十分紧张。点得差不多了,店老大便抄起一根巨大的筷子,从热浆表面轻轻地一挑——捞起一张豆腐皮。陈家人讲究,一大锅热豆浆里最多捞三张豆腐皮出来,二杰子说过,这豆腐皮里都是豆油,都是精华,捞多了,豆腐的味道就差了。

豆浆是在一个巨大的土灶上煮的,我最喜欢的就是在灶下烧火。说起来,煮豆浆的“烧火”也很有讲究,火大火小,到什么火候就要马上撤柴,很有讲究,一般人是不让烧的,一锅豆浆烧得有糊味,赔不起啊!我先是蹲在二杰子身边看他烧,后来也争着烧起来,陈家人厚道,也随着我,慢慢地,我也掌握了“烧火”的要义——人要实,火要虚,柴火进灶,一定得把它们挑起来,让柴火中心呈“空虚”状,这样,火头旺实,轰轰作响,红中发蓝……

多少年了,每吃到豆腐,不时会想起当年的陈家豆腐,想起那一片白茫茫的雪地里,孤独地孓立于小河边的小豆腐店,以及豆腐店周围萦绕的水汽。可惜当年没有相机,也可惜米勒死得太早,不然的话,他一定会到那豆腐小店,画下土灶前,一个少年坐在乱草堆里,迎着红红的灶火在那里兴冲冲地“烧火”……这可是米勒最擅长的“农村题材”啊!

作者:阿米

来源:扬子晚报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