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毛泽东诞辰130周年 | 67年前毛泽东在南京这个村,提出共同富裕
来源:交汇点
2023-12-26 13:11:08

1956年1月,中央制定了《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草案)》。1月11日,毛泽东从杭州经上海来到南京,想对纲要草案进行调研论证,提出要到农村看一看,和农村干部、社员谈一谈。

时值隆冬,本是农闲季节,位于紫金山脚下的玄武湖红光蔬菜生产合作社社员正在田间劳作,处处是一片忙碌的景象。社长孙其金见到毛主席来了快步迎上去,毛泽东亲切地和他握手,询问他的名字,和他攀谈起来。

毛泽东向前走了一段,停下来环顾四周,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指着挖塘泥的社员问道:“那边的人在忙什么?”孙其金介绍说:“这个社原来是种粮食的,现在改种蔬菜,社员们正在挖塘蓄水,准备浇菜地用。”毛泽东迈步走到塘边,亲切地问一个社员:“你们挑塘泥作什么用?”正低头从塘底挑泥上来的社员看到是毛主席,激动地回答:“挑塘泥既能积肥,塘里也能盛水。”熟悉农业生产的毛泽东听了连连点头。

走在田间地头,毛泽东一边看一边微笑着向社员们点头致意。他向孙其金详细询问了公社男女社员是不是同工同酬、男女社员一年分别能得多少工分、一个劳动日能得多少钱等问题,扳着指头算了算,对随行的同志表示:收入还不坏。他又问走在身边的社干部:“你们晓得合作社的性质是什么?”社干部回答说:“是社会主义性质,按劳分配。”毛泽东满意地笑了。

毛泽东经过村里的社员俱乐部,走进来翻阅了一些书籍。了解到这里也是农民夜校,社员们晚上在这里学习时,毛泽东关切地说:“要注意防寒,不要冻着大家。”走出社员俱乐部,毛泽东看到一位正在干活的老人衣衫单薄,又关心地问:“你冷不冷?”他对群众细致入微的关怀让随行的同志深受教育。

接着,毛泽东又来到了栖霞镇的十月农业社。十月社主任何昌椿告诉毛泽东:办了互助组、初级社以后,搞农业生产还是有许多事情不好解决,如资金问题、修渠灌溉问题等等,所以大家想办高级社,已经筹备得差不多了,准备过完阴历年就开成立大会,贫下中农大部分都愿意参加。这一情况与毛泽东发展农业的思路是一致的。他听后很高兴,笑着说:“办社就是要群众自愿!群众愿意办,你们干部又肯带头办,就能办好!”

毛泽东访问南京郊区尧辰乡时与农民交谈

(1956年)

毛泽东还来到农户家里,与他们亲切交谈,了解他们是否入社、家庭人口、上年分红数额等生活情况,以及参加生产劳动的情况,还特别问他们社干部“好不好”。听到社员肯定的回答,他十分开心和放心地说:“你们社员都说好,就好嘛!”一句幽默的话引得大家都笑了。欢声笑语中毛泽东挥手向社员群众告别。临上车,他又殷切嘱咐社干部们:“你们要组织起来,走合作化的道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把荒山变果园,把荒地变粮田。要努力把农业社办好!”

视察后,毛泽东对江苏组织农业生产合作社予以高度嘉许。这次调研中毛泽东关于“要努力把农业社办好”的殷切嘱托,也极大地激发了江苏地区农民办农业社、发展生产的热情。

十月社的全称是“十月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其实,毛泽东前来视察时,十月社尚未成立。十月社是新合、尧辰、乌龙3个乡的一些农民受到毛泽东视察的巨大鼓舞.在视察当晚讨论筹备,于1月15日正式成立的。社长是何昌椿。时任栖霞区委副书记丁明秀崇尚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就借用“十月革命”之名拍板将该社定名为“十月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

鼓舞

毛泽东视察十月社,对十月社的老百姓来说是破天荒的事。当时,通讯很不发达,连有线广播都没有,识字的人也不多,老百姓对毛泽东的了解大多限于口口相传,“爬雪山过草地’“吃草根树皮”“地上长猪毛(暗寓·朱毛’得天下的天意)”“小米加步枪打败蒋介石 800 万军队”等等,这些传说使毛泽东在老百姓心中具有无与伦比的威望。

长城内外,大江南北,全国有近140万个农业合作社,灿若繁星,毛泽东偏偏在南京选中十月社来视察,这对十月社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良机,是莫大的荣耀。一时间,十月社如同地面上骤然升起的一颗明星,引来万人瞩目,参观者、效仿者、支援者蜂拥而至,十月社着着实实火了把。

紧接着,新合、乌龙、尧辰3个乡的其他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农民也坐不住了,他们自发联合起来,要求加人十月社。于是新的十月社宣告成立,新十月社规模最大时,下设百多个生产队。当一种新生事物体现着社会本质、代表着历史前进方向时,它的示范作用是无穷的。1956年下半年,栖霞区就全部实现农业合作化,农民昂首阔步迈上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

新的十月社成立这天,四处洋溢着前所未有的隆重而热烈的气氛。原南京军区、中共南京市委、中共栖霞区委领导到成立大会祝贺,原南京军区送来当时少有的电话机、电话线、电线杆并帮助安装电话,还送来4头耕牛和4部新式农具一一双轮双晔犁,支援新十月社。上海铁路局南京铁路分局送来课桌椅等可以装备一个中等规模幼儿园的全套设备,还送来当时先进的代步工具自行车。原南京军区前线歌舞团也前来祝贺、造势在新十月社连续露天演出 3天。

演出时,四乡八集的老百姓都赶来观看,漫山遍野都是黑压压的观众,场面十分壮观。新十月社更加声名鹊起,家喻户晓其示范效应愈发广泛而深入在这种社会主义思潮推动之下不仅是农业,1956年下半年,栖霞区的私营商业、饮食业和服务业也都快速完成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制度在区内基本建立。

毛泽东视察十月社1个月后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一农历新年。大年初一、初二,十月社乃至尧辰乡的团员青年心潮澎湃,激情难抑。他们打破过年不能下地不能动锹的旧习俗,连续两天在十月社植树。每天约500人,举着红旗扛着铁锹、铁镐,背着干粮和水.锣打鼓,向毛泽东指点过的荒山岗进发。“姑娘们,小伙子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绿化祖国”“响应毛主席的号召,绿化荒山”等巨幅标语在艳阳下舞动,鲜艳的红旗在春风中飘扬,起伏的山野布满植树的人群,铁锹、铁镐闪着银光,欢声笑语在新栽的松树间荡漾。

“天连五岭银锄落,地动山河铁臂摇。”凿石运土,铲草开荒,植树造林,于是杂草从生的乱石岗消失了,展现在眼前的是绿油油的庄稼和果树;挥锹挖土,铺路修渠,平整土地,于是“梳子背”“粽子角”“烧饼田’“油条沟”的地块不见了,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棋盘般整齐的田哇和沟渠。白天,田野里、山岗上人影幢幢,挑水施肥,劳动号子震天动地;夜晚,池塘边、田上灯火点点,挖肥泥、筑路的社员干得热火朝天。

“红雨随心翻作浪,青山着意化为桥。”春天,这里茶树绿、菜花黄、桃花红梨花白,紫嫣红;夏天,山岗上桑树、松树浓荫覆地郁郁葱葱,66公顷的西瓜地里藤蔓如网,绿叶摇曳,西瓜满地:秋天,40公顷果树硕果累累,压弯枝条,“喜看稻救千重浪”。

与此同时,十月社的工业经济如初生的婴儿,呱呱坠地,苗壮成长。南京第二阀门厂、小炼油厂、树脂厂、十月机电厂、砖瓦厂、塑料厂等十多个社办厂相继建成投产,隆隆的机器声给十月社带来滚滚资金。

毛泽东“组织起来,走集体化的道路,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伟大号召转变成十月社壮美的现实,正如社员们自编民歌所唱的那样:“山上绿油油,长江水倒流。年年保丰收,吃穿不用愁。”

回 响

毛泽东视察的盛举令十月社人反复回味、终生难忘,尤其是那些和毛泽东握过手与毛泽东交谈过、接受过毛泽东询问的人,更是把与毛泽东相见当作宝贵的精神财富,珍藏在心中,变成工作、事业的永恒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段经历改变了或是决定了他们的命运。他们在创造事业辉煌的同时,也在熔铸着人生的辉煌。

何昌椿(社长)、刘桂庭(社支部书记)、余福洲(副社长)、葛宝富(社信用社主任、团支部书记)、余福珍(青年女社员),吴邦忠(饲养员)等就是这样一群人。何昌椿、刘桂庭、余福洲葛宝富是社干部,自不必说。后来,何昌椿担任摄山乡党委书记,刘桂庭担任西岗农牧场场长,葛宝富担任十月公社党委副书记,他们都成了主政一方的栋梁。余福珍是一位普通的女社员。

毛泽东视察的几天后,她就领着姐妹们扛着镐头、大锹上山,在毛泽东指点过的地方裁下桃树。经过精心护理,70多棵桃树全部成活,破除了流行多年的“女人栽树树不活”的封建迷信。在开荒造田的战斗中,在治山治水的工地上,她一马当先抢着挑重担、千重活,赢得了群众信赖,先后担任过村党支部副书记、中共南京市委委员、南京市妇联常委等职,还受邀登上天安门参加国庆观礼,受到毛主席的接见。毛泽东到牛房时对饲养员吴邦忠所说的3个字“好好干”,吴邦忠记了一辈子,做了一辈子。他起早贪黑,勤观察,多试验,摸索出给每一条牛定时定量喂料、饮水,定时排泄的一套方法,养的牛膘肥体壮,力气大,不生病。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成为远近闻名的养牛“土专家”。

毛泽东视察十月社 11年之后,1967 年,十月社的老百姓自发筹集资金,邀请南京工艺美术师朱至耀在毛泽东伫立过的山头竖立起一尊高大、雄伟的毛泽东塑像,以示对这位伟人的敬仰和怀念。

南京栖霞区十月广场的毛主席雕像

1976 年,毛泽东逝世。此后,每逢毛泽东诞辰(12 月 26日)、忌日(9月9日)、清明节,葛宝富等村民都会到这尊塑像前祭奠,不管刮风下雨、酷暑严寒,从未间断。他们向毛泽东塑像敬献鲜花,摆放的供品不仅有水果,还有毛泽东生前的爱好香烟,这足见十月社人对毛泽东的感情之深,同年,中共栖霞区委调集吕佐兵、冯亦同、江广玉、何承业、朱大明、夏良锭六人组成写作组,编写《红日永照十月村》(笔者注:十月社位于原十月村的地块上,讲“十月村”,群众熟悉)一书。该书由江苏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以纪念毛泽东视察十月社20 周年。

毛泽东塑像落成后 39 年,2006年,南京市政府把毛泽东塑像定为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

赓续

时光的步履总是那样匆匆毛泽东视察十月社距今已有65年。

1983 年,人民公社的建制取消,十月社恢复十月村名。65年来,十月村人沿着毛泽东奠基的“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的社会主义康庄大道,高歌猛进,奋然前行。如今,过去分散的田野、村落已不见踪影,代之出现的是宽阔笔直的公路、茵茵绿草地、成荫的景观树、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座座现代化工厂和栋栋办公楼。在现代化的进程中,十月村人融入城市化潮流,大多数人移居尧化街道青田雅居社区,住上高楼,过着富足生活。

65 年来,毛泽东视察十月村铭刻在十月村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漫溢在栖霞区这块改革开放的热土上,成为十月村的红色基因,成为延续栖霞区土地上的红色血脉。

毛泽东塑像落成54年来,前来瞻仰毛泽东塑像,祭奠、纪念这位伟人的络绎不绝,清明节尤甚。有从黑龙江远道而来的工人农民,也有外国贵宾,南京的群众更是不计其数。人们崇敬他为新中国建立所做出的巨大贡献,敬仰他永远和人民群众站在一起、与人民群众心连心的人民领袖情怀。

2014 年,中共栖霞区委对毛泽东塑像的周围环境进行整治,建成 700平方米的公园,名为十月广场,苍松翠柏掩映其间,气氛庄严肃穆。毛泽东塑像背后 30多米长的照壁上,镌刻着毛泽东的历史性号召“组织起来,走共同富裕的道路”和画面生动的浮雕,浮雕再现当年毛泽东视察十月社的场景。

2017年12月,十月村党总支在十月村人定居的青田雅居社区成立老党员工作室,由毛泽东视察十月社时与毛泽东握过手、交谈过的老党员葛保富担任名誉室长。老党员工作室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传承毛泽东视察十月社这一红色基因,坚定不移地带领群众走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道路。

其后,一座党建地标建筑正在中共栖霞区委的规划之中该建筑将占地 15000平方米,以十月广场为基础,加以改造和扩建,以进一步展现伟人的风采和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栖霞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沧桑巨变,从而丰富党史学习教育的红色资源,使这一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发扬光大,绵延不绝。

END

来源:《江苏掌故》《南京史志》2021年第3期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