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眉深浅入时无”:科场公平竞争背后的博弈
来源:紫牛新闻
2023-12-22 17:49:48

以诗为媒,简读唐史;感受历史的生动,看见唐朝的29个侧面。著名唐史学者宁欣,以多年授课经验为基础,从唐诗入手,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唐朝的官制、科举、城市风貌、文化生活、交通运输、赋役制度,乃至社会结构变迁、民族交流融合等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讲述。

近试上张籍水部

·朱庆馀·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这首诗是朱庆馀(生卒年不详)于唐敬宗宝历年间(825-827)参加科举考试前,向著名文人张籍询问自己呈献的诗作是否有机会被录取的探问诗。诗中,朱庆馀将自己比作初入洞房的新娘,将张籍喻为审视新娘的新郎,以羞涩的神态和忐忑的心情探询自己仕途的第一步是否能顺利迈出。朱庆馀因此诗得到张籍的赏识,得其引荐而扬名,在宝历二年(826)中第。

“行卷”与“通榜”

由于科举考试录取不易,为了能够引起舆论和主考官的重视,很多考生在考试之前,会把自己的诗、赋、文章等,或投献给与主考官关系密切的权贵,或奉于在社会上有影响、有地位、有声望的人,希望得到他们的赏识,从而能予以推荐,这就叫“行卷”或“温卷”。而且那些有名望、有地位的人确实也有推荐的资格,叫“通榜”。这就是朱庆馀创作这首诗的背景。

“行卷”是一种普遍现象。行卷的时候,一般要把自己最得意的作品放在前面。后来行卷的内容也有变化,从诗、赋、杂文变成以传奇为主。传奇实际就是长篇故事。魏晋南北朝时期,志怪小说盛行,篇幅短。传奇则是讲一个长故事,像白居易弟弟白行简唯一传世的长篇名作《李娃传》讲的就是荥阳公子进京赶考与名妓李娃终成眷属的佳话。

传奇可以见史才,可以见诗笔,可以见议论,兼备三长,于是成为士子热衷的体裁,往往作为行卷的主打作品。可见,唐朝文人留下了很多长篇传奇,是与科举制有密切关系的。

“别头试”

行卷中虽有不少被视为赏拔人才的佳话,但也反映了当时的科举考试中,存在人为干预的弊端。

唐朝科举制还属于初期阶段,并不成熟,有很多主观因素可以影响其公平性。首先,每年的主考官是公开的;其次,试卷是不糊名的。这样一来,一些主观因素——如社会舆论的影响——就容易干预最终结果。谁是有名的文士,谁的文章和诗写得好,舆论就会倾向于谁,这很可能会左右主考官的判断。

据史书记载,某人担任主考官后“私书盈几”(《旧唐书·孔纬传》),即桌子上堆满了各种私下递的条子,甚至发展到某个大人物打个招呼就得录取。如果是当朝权贵子弟参加公开考试,主考官也会有所忌惮,或产生攀附之心而行违心之事。为了避免这种情况出现,朝廷采取的措施之一就是,为避嫌,宰相等高官和担任考官官员的子弟要单独考试,不和其他考生一起,叫“别头试”。

这种现象同时带来的另一个弊端就是,一些才华横溢的人会被挡在录取大门之外。如晚唐才子温庭筠,和李商隐并列花间派鼻祖,文采斐然,有“温八叉”之称,一叉一韵,下笔如神。但因为品行受到士人的非难、非议,温庭筠虽然参加了多次科举考试,但都名落孙山。

“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北宋继续实行科举制,但和唐朝相比,还是有了很大变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宋·陆游《老学庵笔记》)成为基本原则。这里的“程文”可以解释为试卷,也就是录取与否主要以考卷的成绩来决定,并且在各个环节都有相应的制度和措施,为的是使考试最大限度地排除主观因素。可以说,真正以考试成绩定取舍,是在宋朝以后。北宋有几个很重要的措施,实际上是科举制逐渐纯粹和完善的体现。

第一,对考生的身份限制基本放开。唐朝时,“怀牒自列于州县”,可以自由报考,但规定有两种人不能够参加科考:一是曾受到过法律惩处,有劣迹有污点的人;二是工商业者和工商子弟,也就是从事了工商业就不能走仕途。北宋在工商业者和工商子弟这一环节上放开了,工商子弟中的才俊照样可以报考。

第二,临时指派主考官和锁院。唐朝主考官是相对固定的,大家都知道主考官是谁,开考前请托的条子就已经递了一大堆,有时主考官也无可奈何。北宋时,主考官是谁大家都不知道,因为很多官员都有资格当主考官,而最终由皇帝临时任命。皇帝指定了以后,便派宫中的宦官直接拿着诏书去找到这个官员,不管他正在做什么,当场宣布,马上带走。主考官直接被送到指定的房间里隔离起来,由内帘官、外帘官监守,不能和外界交流。家属接到通知后,把日用品隔帘送进去,根本接触不到官员本人。即便有人想打通关节,条子也递不到主考官手里。这叫“锁院”。

第三,糊名,誊录。糊名就是考生的姓名密封,背对背考试,考卷也密封。誊录就是考生答完卷后,中央主持考试的机构有誊录人员,负责把卷子重新工工整整地抄一遍,避免考生在试卷上留下痕迹记号。

基于以上几点,“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得以实现。

严格的考试程序和规范,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也就避免了唐后期出现的很多弊端,使得寒门子弟、普通文人晋升无门,甚至出现“寒门俊造,十弃六七”(《旧唐书·王起传》)的局面。

宁欣 《从唐诗走进历史》 新星出版社2023.4


校对 陶善工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