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基层32年白了头,盐城东台法官徐刘根获“江苏最美法治人物”称号
来源:紫牛新闻
2023-12-13 07:24:52

徐刘根法官

“从江苏公安专科学校毕业后,他毅然决然选择到基层工作。他的履历非常简单,只待过3个人民法庭,每个法庭都距离城区五十多公里。”东台市人民法院院长谭斌在向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介绍三仓镇人民法院法官徐刘根时说道,“他是盐城全体法官中的一名代表,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理想信念的坚守者。”

流动法庭打开了群众心扉

今年8月18日,扬子晚报曾以《基层走出的最美法官徐刘根:工作干得好不好,要问老百姓》为题,报道了获评“江苏最美法官”的徐刘根个人事迹。时隔数月,12月12日晚,徐刘根入选“江苏最美法治人物”的事迹专题节目在江苏城市频道播出。

徐刘根获评“江苏最美法治人物”

越来越多的人逐渐认识了这名白了头的基层法官,听说了他的故事和经历。然而众多荣誉加身的徐刘根法官并没有忘记自己的身份,他告诉紫牛新闻记者:“我出生于农村,生长于农村,接触得最多的是农民,了解的最深的还是农民。我依然愿意一直在农村工作,用一辈子来维护群众利益,守护一方和谐。”

一头黑白相间的头发和整洁的制服是徐刘根给大家留下的第一印象。据徐刘根的爱人吴永辉说,三十多岁时徐刘根的头发就开始泛白,这并非是家族遗传,而是“用脑过度”的体现,“从参加工作的第一天起,他满脑子里天天都想着工作。”

徐刘根在田间地头办案

在获得“江苏最美法治人物”荣誉后首次接受媒体采访时,徐刘根向紫牛新闻记者说道,“获得这次殊荣,既是对我工作的肯定,也是对东台法院全体干警的认可和褒奖。我将时刻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共产党员,把对党的忠诚落实到热爱党的事业,在执行党的决定,践行党的宗旨上矢志不渝,当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事业的建设者和捍卫者。”

如今55岁的徐刘根,依然保持着每天早晨6点起床,吃完早餐听会新闻后,便从家赶到30多公里外的法院,每次他都是最早赶到法院的那批人。“上班后就没有闲暇时间,各类调解和判决我都会参与。等到晚上回到家里,我和母亲、爱人一起会坐着看看电视。周末就会在家里的农田干干活,听听广播。”在徐刘根的介绍中,他每天都过得平淡简单,但在同事眼中,他却是一个少有的“牛人”。

徐刘根用来拦住说情人进门的板凳

与徐刘根共事二十五年的朱长青告诉记者:“他常说让大家把觉得困难弄不清楚的案件交给他处理。我们很多想半天都想不清楚该怎么办的案子,他却能从法律条文设立的初衷出发,很快弄清楚原委给当事人做工作,最终通过协调来彻底解决矛盾。”

“他有着很深的乡土情结,将大半的人生都投入在了基层。基层面对的人员复杂,条件艰苦,要做好一些工作不容易。但徐庭长却像个赤脚医生一样,什么‘病’都能看。”三仓镇人大主任朱福荣对徐刘根的评价很高,认识多年来,他看到徐刘根很好处理调解了老百姓的纠纷,毫无怨言的配合镇里工作落实,取得了高达70%的调解成功率。

徐刘根的爱人吴永辉是一名乡镇中学老师,两人经人介绍相识恋爱结婚。结婚前,吴永辉看徐刘根就像一个“小太阳”,随时都有着无尽的积极心态和正面情绪。结婚后,徐刘根也一直抢着干家里的重活累活,不与别人比较吃穿住用。但丈夫唯独有一个特点,曾让吴永辉多次陷入难堪。

“记得我们刚结婚没多久,有人来为案子说情,他的做法跟平常人完全不一样。他用一条凳子放在门口,不让人进门,不给人喝水,他就坐在门口堵住。”吴永辉告诉紫牛新闻记者,徐刘根这样做的原因就是让想送礼想说情的人都被邻居看到,这样他们就不送了礼说不了情。

“哪怕是我的同事领导、亲戚朋友来说情,也是一样的待遇,让我当场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后来大家都知道他的这个习惯后,我们家就再没人来说过情。”吴永辉记得,曾经撮合两人认识的介绍人一次前来说情,徐刘根正在院子里剁猪草,不让对方说情对方却偏要说,“他当时就很来火,把刀狠狠剁在木板上,后来这个介绍人就没再跟我们有过来往。”

吴永辉对徐刘根有着很多抱怨:每天下班特别晚,每天吃饭都等很晚,放假前一天也不可能早回家,孩子刚工作要政审他也不请假配合……但她依然深爱着这个有责任感,一身正气的丈夫。“现在的他像个‘老黄牛’,对工作和生活都勤勤恳恳,不比吃,不比穿,只比工作。不会嫌贫爱富,更不会瞧不起别人。”谈起丈夫的优点,吴永辉也是滔滔不绝。

在录制“江苏最美法治人物”专题节目时,吴永辉一直陪伴在徐刘根身旁。徐刘根和吴永辉挽着手向紫牛新闻记者笑着说道,“好的事业也离不开家人的陪伴。”徐刘根就是这样一个真实又闪耀着理想光辉的人。

如今获得多项殊荣的徐刘根依然愿意称自己为“泥腿”法官,对比起走到台前时的拘束,田间地头才是徐刘根更加喜爱的辽阔“法庭”。脚沾泥土他才与群众走得更近,移动的法庭才让百姓敞开了心,徐刘根用身体力行,用双脚践行着初心与使命。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陈燃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