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白泉,(1928年——2023年)重庆合川人,研究馆员,1951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历史系,历任南京博物院办公室主任、副院长、院长,曾任中国文物协会理事、中国博物馆协会理事、江苏省民俗协会会长、南京古都协会副会长、兼任复旦大学、南京艺术学院、安徽大学教授,1992年获国务院证书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离休干部。
梁白泉先生从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南京博物院,工作勤恳、踏实受到了南京博物院领导重视任用,1952年1月6日,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刘少奇在粟裕大将陪同下到南京博物院视察,南京博物院领导将这一重要接待工作交给时年24岁的他,可见领导对他的工作能力高度认可。
梁白泉先生在南京博物院数十年的工作生涯中,主持、参与了高邮神居山西汉广陵王刘胥陵墓的发掘,镇江甘露寺铁塔考古发掘,在民族学田野工作中,调查了连云港的海滨渔业和淮北盐场的海盐盐业等工作。1980年奉调任中国《珍宝展览》随展组组长,去瑞士、德国工作一年。又奉调参加中埃文化代表团对埃及古文明访问。
他策划的《长江下游五千年文明展》倍受业内及公众赞誉。并主编《中国大百科.博物馆》卷中的《中国博物馆》《国宝大观》《南京博物院藏宝录》《宜兴紫砂》《花鸟画选集》《中国肖像画选集》《吳越文化》《南京六朝石刻》《江苏省民俗志》等影响深远的书籍,应邀请到国内多所大学及台北故宫博物院讲学交流。
2015年1月7日在其87岁高龄时,将自己毕生积累的私人考古笔记、珍贵资料手稿、图片近千件,《梁白泉全宗》30卷无偿捐赠给南京市档案馆,2018年10月江苏省文物局为其颁发江苏省文化遗产保护“终身成就奖”,被业内尊称为“文博界泰斗”。
中国文化是联系世界各国人民的纽带
我在与梁白泉先生的交往中,曾听他深有感触地讲,“中国文化是联系世界各国人民的纽带”,并讲到一件往事,1994年初,一位法国男子名叫万弗莱,在一位宜兴中学老师陪同下敲开了我的家门,万弗莱先生通过随行的老师翻译说,他在法国看到了我主编的《宜兴紫砂》一书,对中国的紫砂产生了浓厚兴趣,并求助中国驻比利时文化参赞庄利文女士,说想当面求教于我,庄利文参赞热情的将万弗莱先生向我推荐,我和万弗莱先生通过紫砂这一媒介,后来成为了好朋友。
万弗莱先生喜爱紫砂到了痴迷的程度,他多次来到中国了解、参观紫砂,为了支持万弗莱先生更好的研究宜兴紫砂,我让儿子梁渠河陪同他一道拜访了民间著名紫砂收藏、鉴赏家沙志明先生等人,请沙志明等人向他介绍紫砂知识,还陪同他到古玩市场了解紫砂市场行情,让他增长对紫砂研究的全面知识,使他加深了对紫砂的了解,万弗莱先生为了有更多的精力投入研究、了解紫砂,他把经营的企业卖掉专心研究紫砂,并为此拍摄了《销往欧洲的宜兴紫砂》电视纪录片,用英文、法文向世界宣传介绍《宜兴紫砂》,由于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他还任中法文化交流协会亲善大使,万弗莱先生说,看了《宜兴紫砂》使我对神秘、古老的中国有了了解,紫砂这一有实用和鉴赏价值的工艺品改变了我的后半生。
编著《国宝大观》起因
梁白泉先生讲到他主编的《国宝大观》一书的起因时沉重地说道,由于十年文革耽误了一代人的文化知识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延续现状令人堪忧,所以我们考虑编著该书,利用我国丰富多彩的国宝文物,编撰一册以鉴赏为内容,面向年轻一代的普及读物,用以传播历史、文物知识、弘扬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提高青年一代的文化素养和审美情操。
于是我们从全国各博物馆,10万件一级藏品中遴选出560件藏品,将这些文物区分为15类,并在全国范围内邀请15位该领域久负盛名的专家审目,他们分别是玉器专家北京故宫博物院副院长杨伯达、陶器专家南京博物院副院长宋伯胤、瓷器专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冯先铭、青铜器专家上海博物馆馆长马承源、金银器专家北京大学考古糸教授宿白、木漆器专家中国文物局研究员王世襄、绘画专家南京艺术学院名誉院长刘海粟、法书墨迹专家辽宁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杨仁凯、铭刻碑帖专家中国文学院副院长王蘧常、石雕砖刻专家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王朝闻、织绣专家上海纺织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高汉玉、符节玺印专家浙江省博物馆名誉馆长沙孟海、文房用具专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朱家溍、竹木牙角器专家中国历史博物馆研究员史树青、版本专家中国古籍善本书目编辑委员会顾问潘景郑。并由121位国内专业工作者执笔,对每件国宝撰写解说辞共计100万字,并配以彩色及黑白插图755幅。
全书972页,这部举全国之力,凝聚广大文化工作者心血的著作《国宝大观》终于在1990年8月由上海文化出版社正式出版,这种科学、认真、一丝不苟的工作精神,出版的《国宝大观》无疑为渴求知识的读者提供了一本高质量的读物。该书在出版6年后,责任编辑蔡耕先生,写信兴奋的对梁白泉先生说,“承读者不弃《国宝大观》至今已再版12版”!这样的骄人成果无疑是令参与此书工作的所有人都十分欣慰。
《国宝大观》出版后趣事
《国宝大观》一书的出版不但在业内产生了巨大影响,同时在社会上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仅我直接接触的该书读者,和该书读者发表在网络上,有文字记载的两件事也是令人感动的。
其一,南京雨花石协会副秘书长张宪忠先生在观看了《国宝大观》后,被书中介绍的中国悠久灿烂的历史文化及珍贵文物所震撼,由此触发他也想出一本介绍雨花石文化的书籍,向社会推广让更多人了解“天赐瑰宝”雨花石,他通过多年对雨花石文化知识的研究、并实践,终于写出了《水石斋石谱》一书。
他想请对他影响很大的《国宝大观》一书的主编,梁白泉先生为《水石斋石谱》作序,但一直无缘,得知他这一心愿后笔者牵线让他与梁白泉先生相见,张宪忠先生终于有了向梁白泉先生当面倾诉的机会,张宪忠激动的讲到他当初看了《国宝大观》一书后,产生了想仿效《国宝大观》,写一部《水石斋石谱》弘扬雨花石文化的冲动激情,他的这一介绍令梁白泉先生十分感动,并为张宪忠先生的《水石斋石谱》作了序,他在序中谦虚的说,“我从来没有学习、研究过雨花石,没有置喙的余地,没有说三道四的资格,只因有感于作者的精神感召,匆匆为此所谓的序言,孟子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师,顾炎武说,人之患在好为人序,这两条警戒我都违反了,惭愧惭愧”。
其二,一次偶然间我在电脑网络中,看到一篇名为“题赠《国宝大观》抚顺读书人”的网络短文,文中说:“记得买此书时,夜中去一友家,归时已是深夜,天落微雨,因防书受雨,故抱在怀中,以身体护之并快步急走,心急路滑失足于铁道之上,一时天旋地转,眼镜飞出,金星浮现,过了一会才爬起来发现书尚存于手中,于是摇摇晃晃走至家中,叫开大门母大骇,见吾满脸血迹惊问何故,而余却窃喜虽伤面而未伤书也。……读之甚细,并详记每件文物所藏之处,对中华之瑰宝流落异域深为之痛,其更甚于夜雨跌于道中,故而更喜此书”。
我随即将“抚顺读书人”写的网络文章送给梁白泉先生观看,他看了此文沉思良久后说,“我们出版《国宝大观》就是为了向千千万万个“抚顺读书人”普及、让他们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读者在字里行间反映出对这部书的热爱和如饥似渴学习的激情、爱国热情,使我深受感动,我们出版该书的目的达到了”。《国宝大观》1990年首次出版后,在短短的六年中竟再版高达12次,这在全国同类书籍中实属罕见,这本书最终再版多少次我没有做进一步了解,但在2010年,山东画报出版社有意续出此书,梁白泉先生积极为该书续写前言,在前言中他写道,“岁月不居,流光易逝,至今整整20年了,当年参与其事的审目专家绝大多数已驾鹤仙去,部分撰文同僚也与我们永别,虽然新版《国宝大观》更名为《中华国宝图典》仍是一卷本,但在继承六七成的基础上已经大为扩充,继承、创新是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我们相信《中华国宝图典》一书,在《国宝大观》基础上,百尺杆头更进一步,把中华文化传播的更广、更远。
梁白泉先生奉行中华文化薪火相传、照亮人类、创新发展,这也是历史赋予后来之人的历史使命!
作者 周德麟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