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是在沙地山坡,还是田野草丛,我们随处都可以见到一种叫蒺藜的草本植物。它的形状是圆球形,浑身都长满了刺,小小的隐藏在草丛中,但它的杀伤力却极大。只要碰到它,一不小心就会被它身上的刺扎破了皮。或许正是这种带有疼痛的记忆,古人在制造兵器的时候,竟然以它的形状作为原型,并且也给这个兵器取名为“蒺藜”。宋代罗愿曾在《尔雅翼》卷七中记载道:“今军旅亦以铁作茨,以布敌路,谓之‘铁蒺藜’。或云‘铁蒺藜’、‘菱角’等,起于隋炀帝,征辽为之,然《六韬》中已有此物。《晁错传》谓之‘渠苔’。诸葛亮卒于五丈原,魏人追之,长史杨仪多布铁蒺藜,则其来已久。”
宋绿釉瓷蒺藜火球 镇原县博物馆藏
从这段记载中,我们得知原来早在先秦时期,蒺藜就已经被发明了。不过蒺藜这个兵器的装备一直都在升级中。最初它是用木头做的,后来古代军将们发现木头的威力不够,就让制造兵器的工匠们将木头升级为铁。从此蒺藜这个兵器在很漫长的一段历史中都被称之为“铁蒺藜”。
铁蒺藜这个兵器的功能是在战场上制造障碍。当敌方准备进攻之时,军将们就把铁蒺藜撒布在地上,用来迟滞敌方的行动。有的铁蒺藜中心还有孔,可以用绳子将其串联起来,以方便敷设和收取。除了可以制造障碍以外,它还是个酷炫的防御武器。铁蒺藜常被隐藏在防御地带、城池四周,以及军营的四周。只要敌方有一点点风吹草动,铁蒺藜都会给予对方最疼痛的警告。
到宋代,朝廷对兵器的研发非常重视,对铁蒺藜进行了好几次的升级。宋代的工匠们先是将铁蒺藜的应用场景扩充了,不仅用于路面,在水面对来往的军舰船只也可以进行阻挡。为了适应各种环境下的使用,制作蒺藜的材质也变得丰富起来,除了铁蒺藜、木蒺藜、竹蒺藜以外,还出现了陶蒺藜。可是不断地设置路障也不个长久之计,毕竟双方都早已熟悉了这个套路。就在此时,一个名叫蒺藜陶弹的火药兵器“横空出世”了!
蒺藜陶弹,又被称为瓷蒺藜火球。我们现在看的这枚,通体施绿釉,直径为13厘米,浑身逆刺,多达142个。每根逆刺的长度大小约为2厘米,上部顶端处还有一个直径为0.8厘米的小孔。整个器形胎质厚重,别看它体积不大,却足足有0.78公斤重呢!这看上去像是个海胆一样的物件,有什么奥秘在其中?
它的玄机还得从上部顶端处那个直径为0.8厘米的小孔说起。这个小孔看上去是那么微不足道,它的用途可不小,它是专门用来装置火药及置引火线。而蒺藜陶弹的内胆却是定心药室,里面还装了一个小铁块。当蒺藜陶弹爆炸时,它的内壁当然是越薄越好,但,这个瓷片又薄又碎,杀伤力终究有限,制造兵器的工匠们就在陶罐的表面上加蒺刺,这些蒺刺又大又粗。如此一来,蒺藜陶弹爆炸时,就不再会是一堆小瓷片了,而是变为了铁刃碎片,引爆后,杀伤敌人的威力迅速增加!
在蒺藜陶弹的基础上,宋代还出现了霹雳火球。霹雳火球外形与蒺藜陶弹相似,它是将火药与瓷片一同装进竹筒内。在燃放的时候,会发出霹雳般的声响!就算人没被炸死或吓死,估计耳朵也得震聋了!还有更厉害的毒药烟球,它是将蒺藜陶弹内的普通火药升级为了会散发毒气烟雾的火药,一旦引爆,毒气四散,想逃都没法逃。
这样看来,火药在这中间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其实在唐代时期,火药就已经出现,只不过到了宋代,火药才被演变成了应用于两兵交战的火器。宋代人对火药的研究很早,在宋仁宗时期,曾公亮等人就已编著了《武经总要》40卷,“火药”这个词也是在此时被首次使用。《武经总要》详细记载了毒药烟球、蒺藜火球、火砲等三种不同效力的火药配方,可见宋代人早已对火药的性能与威力有了成熟的认识。
不过这蒺藜陶弹最早也不是宋代人发明的,而是同时期的西夏国。只是宋代的工匠太聪明了,在西夏国使出这个大招没多久后,就破解了这项核心技术,并且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地研发新的火药兵器。而如今,这枚经历过了战火的蒺藜陶弹安稳地躺在博物馆里。它看上去是那么地普通,但它的出土却是研究宋代军事兵器不可多得的实物见证。
金陵小岱
【“小岱读史”为南京作家金陵小岱专为紫牛新闻“微史记”开设的专栏,金陵小岱著有畅销书“文物里的故事”系列。】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