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乡亦故乡,听听“新江北人”的异乡情
2023-09-29 10:15:56

月光所照,皆是故乡,双脚所踏,都是生活。一批批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扎根江北这片热士,让他乡变成故乡。又到了一年一度的中秋佳节,很多人不能回到故乡与亲人团聚,让我们走近南京江北新区这群“新江北人”,记录他们的奋斗历程及所思、所想、所愿,倾听他们将以何种方式寄托思念和亲情。

“新区给我家一般的温暖。”

江北新区检察院 卞策

跨越2000公里,从黑龙江到南京江北新区,时光荏苒,转眼间,卞策已在江北新区检察院工作两年,“新区包容性很强,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始终以开放的姿态拥抱人才。”卞策在这里结识到一群志同道合的工作伙伴,他们带着梦想和追求,共同在这片热土上挥洒激情、耕耘希望。

卞策来自黑龙江,是一名90后姑娘,性格里带着东北人的爽朗,对谁都一脸笑容,如同冬天的暖阳。2021年加入江北新区检察院后,卞策便与新区结下了不解之缘。“刚来新区时是个雨天。”时至今日,卞策仍印象深刻,“路边一片蓊蓊郁郁,空气中透着泥土和花草的清香,依老山而建的法治园区仿佛置身于‘天然氧吧’,展现出勃勃生机。”

刚开始到岗时,还担心自己会因为不熟悉当地方言和风俗而难以适应,不过同事的热情和城市的烟火气,渐渐打消了她的顾虑。不论是落户、社保迁移,还是公积金提取,新区“减时间、减材料、减环节、减跑动”的便利化政务服务都让卞策倍感温暖。卞策的社保由于涉及异地办理,邮寄的材料北京没有签收,新区人社窗口同志反复与北京方面沟通核查,最终得到顺利解决。这样点点滴滴的温暖,在卞策心中绘成了一幅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图景,最终她选择在新区安家落户,成为一名“新江北人”。

作为一名为人民司法的检察干警,卞策对自己要求极高,正如父母在其名字中寄语的期望,希望她能时时鞭策自己,成长为更优秀的人。“刀在石上磨,人在事上练。”这位年轻的东北姑娘用如火般的热情和韧劲,扎实学、用心悟、踏实干,竭尽全力完成每项任务。她常常说,青年干警就是要有“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斗志,她用一颗甘于奉献的初心坚守岗位,用青春担当书写着检察芳华。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这个阖家团圆的日子即将到来,一股思乡之情油然而生。谈到家乡,卞策坦言那是她心中最柔软的港湾,父母亲人的叮嘱、酸菜馅儿饺子的味道、淳朴热情的乡音、逢年过节踩高跷扭秧歌的喜庆氛围,都让她心生眷恋,繁忙的工作让她和家人团聚的机会少之又少,但卞策已日渐理解“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不觉得孤单,因为单位既给了我成长的平台,也给了我家的温暖。”卞策表示,“此心安处是吾乡”,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离乡,踏上从检之路,就意味着坚守与奉献。

用坚守诉说思乡情浓

江北新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 薛志文

“穿上这身‘执法蓝’,担起这份‘执法责’,将思乡的蚀骨之情化为绵绵春雨,滋润着我们共同站立的这方热土。”这是去年中秋月圆时,薛志文在值班室写下的随笔《月光所照,皆是故乡》中的语句。

薛志文是江北新区综合行政执法总队的一名执法队员,也是一位身在异乡的河南姑娘。每逢佳节,薛志文便倍加思念家乡故土,但用心用情的多年守望让她对南京这个“第二故乡”同样满怀浓情,在这片月光所照的土地上,她写下了自己的思乡之情,也写下了奋斗诗篇,用一颗心连缀起两方土地。

“我们家乡有拜月的习俗,八月十五当晚月亮一上来就要搬出桌子,放上石榴、苹果、月饼,还有收获的粮食,对着月亮诚心祈祷。”谈及中秋,薛志文不禁陷入儿时的回忆,家里人欢聚一堂、人月两团圆的场景浮现眼前,“大人还会给我们说神话故事,嫦娥奔月啊那些,年年都听却好像永远不会腻。还会一家人玩玩飞花令、对对诗。”关于记忆中的故乡月圆,仿佛总有说不尽的诗意和浪漫。

“老家最让人牵挂的是我奶奶,老人家一辈子吃了很多苦,现在年纪大了,总是念叨我们。”由于工作忙碌,薛志文上一次回家的记忆有些稀薄,但她对家人的挂念从未间断,经常和家里人电话、视频,聊聊家乡事、谈谈工作事、讲讲新区和老家的变化、透过小小一块屏幕,看看长辈添了几道皱纹、头发又白了多少。

故乡虽远,但在南京这方热土上随着岁月积累起来的故事越来越多,情意也越来越浓。从2007年来到南京求学至今,薛志文已经在这方土地上生活了16年。而今身为“综合行政执法人”,薛志文努力在工作岗位上诉说着热爱。在网格辖区内,她高标准维护城市容貌、热心帮助困难群众、耐心劝说违规店家、用心做好普法宣传。在一线执法的两年多中,她主办了300多起案件,没有发生一起复议和诉讼,有效维护了城市市容环境;从一名一线网格长到一名案件处理人员,多年来,她曾先后获得南京市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先进个人、南京市五一创新能手、南京市青年岗位能手、南京市技术能手、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等多项荣誉。

“我们的梦想永恒,因为月光所照,皆是故乡。唯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肩担职责、心怀惦念,薛志文正在用坚守诉说着思乡情浓。

“和家人在一起就是团圆!”

江北新区沿江街道润江社区 陈力培

“我是2019年8月24日来江北新区的,到这里已经三年了。”年逾花甲的陈力培对首次来到江北的日期仍记忆犹新,陈力培是南通启东人,虽然是外地人,但是说话并没有口音,她解释道,来这里时间长了,大家都说普通话,渐渐地,我的普通话也越来越熟练。她来南京主要是帮助女儿带外孙女,一来二去,对周边社区工作也越发感兴趣。

机缘巧合下,了解到润江社区正在招募社会工作志愿者后,她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我记得第一个志愿活动是在路口指挥交通,虽然累,但是能为社会做点有用的事情,我感觉很有收获。”陈力培说。

接下来陈力培的志愿活动就一发不可收拾。走出家庭,进社区、街道参加志愿活动已经成为她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搬运非机动车、协助网格员管理社区、垃圾清洁……她就像一头任劳任怨的老牛,俯首耕耘贫瘠的土地,把这片土地变成她梦里的模样。“陈阿姨是一个非常热心肠的人,我们社区招志愿者,她总是冲在最前面。”润江社区工作人员对记者说。

点开微信小程序,打开社区志愿服务平台,报名志愿活动,她对这套流程已经轻车熟路,谈及她为何热衷于志愿服务时,她的回答还是那一句话:想为社区实实在在做点事。39岁就入党的她,如今党龄已有二十余年,她深受父母的影响,入党的观念从小就在她心中埋下一颗种子。如今,在她的影响下,女儿、女婿都是党员。只要社区有党员活动,他们都会积极参与,用自己的奉献去照亮身边人。

往年中秋节,陈力培还会回老家和亲戚朋友小聚一下,夹杂了乡音互相分享生活;而今年的中秋节,陈力培并不打算回老家,和女儿女婿在江北过中秋。“老伴儿还在湖南,今年可能回来跟我们一起过节,我们就在这里团圆了。”陈力培说。

不回老家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陈力培在新区参加志愿活动非常多,她在沿江街道也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伙伴,每个街道和社区都有她和伙伴们活动的身影,看着这些街道和社区都在慢慢变好,而自己也恰好参与其中,这种获得感在她看来就是一种幸福。而江北新区也变成陈力培的“第二个故乡”。

新江北报记者 韩正莲 张玉莲 周润辰

特别声明:本文为扬子晚报新媒体平台“紫牛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个人或机构观点,与紫牛号立场或观点无关。紫牛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如因文章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扬子晚报法务部。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