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南京市举行“促进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 “更大力度推进产业强市”专场。发布会上,南京市工信局、市科技局、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就南京工业和信息化发展、科技创新引领、总部经济等工作做介绍。南京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数量一年翻番、入选 2022智能制造城市20强;2019年以来,共有6家世界500强、36家中国500强、15家跨国公司、10家央企、104家行业领军企业在宁布局总部;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获优秀数量连续3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一系列成绩表明了南京推动产业强市工作中的有力、有效举措。
发布会现场
加快培育专精特新企业 一年来南京国家级“小巨人”企业翻番
南京市工信局党委委员、副局长郭玉宁介绍,南京在工业和信息化发展中一直注重政策引领作用,在全国率先出台《推动专精特新中小企业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关于加快发展专精特新企业的若干措施》,实施梯度培育、创新驱动、强链补链、精准化要素保障等“六大工程”,强化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政策支持。截至目前,南京累计培育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21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13家,今年南京新增国家级“小巨人”企业数量位居全国第8,总数实现了一年翻番。
南京全面落实省市制造业智改数转三年行动计划,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赋能创新性产业集群,制造业智能化、网络化、数字化水平持续跃升。1-8月份,全市实施智改数转项目1800多个;新增省级智能制造示范工厂13家、工业互联网标杆工厂11家;新建5G基站2510个,每万人拥有5G基站数保持全省第一。根据中国信通院今年5月发布的“智能制造发展指数”,南京入选 2022智能制造城市20强。
聚焦四大支柱产业和“266”创新型产业集群,南京工信部门结合南京都市圈、东西部对口协作等工作,深入开展“宁工品推”重点产业链供需对接系列活动。近三年来,累计举办南京龙头企业开放供应链供需对接会、精品钢供需对接会等60余场,建立了政府搭台、企业衔接的供应链对接常态化机制。
创新产品推广应用方面,南京工信部门组织开展创新产品申报工作,统筹推进应用场景清单发布,持续开展“宁创”系列活动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供需精准对接,取得了很好效果。
此外,南京市工信局与工信部科技司共同举办南京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建设启动活动,全面启动先导区建设,将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纳入产业强市未来产业新赛道,并推动一批人工智能算力基础设施建设,如麒麟南京智算中心和江北新区人工智能计算中心扩容,预计二期项目将于本月底建成。
推动总部经济的发展 2019年以来6家世界600强企业在宁布局总部
南京市发改委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处副处长张晖介绍了南京总部经济的发展情况。
他表示,经过十余年的系统推进和不懈努力,南京汇聚高端资源的能力不断增强,南京吸引优秀企业的氛围日益浓厚,总部经济呈现总部企业数量稳步增长、总部企业整体能级较高、总部企业发展势头持续向好、总部集聚发展态势基本形成四大特点。据了解,2012年以来,全市总部企业数量稳步增长,共认定市级总部企业285家;2019年以来,共有6家世界500强、36家中国500强、15家跨国公司、10家央企、104家行业领军企业在宁布局总部;2022年南京市总部企业户均资产总额168.27亿元,同比增长4.1%。中心城区凭借优越的区位优势和完备的商务配套成为总部企业落户的首选,而江北新区发挥国家级新区和自贸区“双区”叠加优势,成为拥有总部企业最多的板块。
今年以来,南京市以推进产业强市建设为牵引,积极培育服务业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将总部经济确立为三大新兴服务经济之一。张晖说,为推动总部经济发展,南京市建立了总部企业沟通服务机制,有序推进目标总部企业储备库建设,同时强化总部招商和总部政策宣传推介,推动总部项目深入对接。
张晖还透露,下一步,南京市将围绕落实产业强市发展目标,推动总部经济提质增效。一是深化总部企业招引培育,围绕南京市创新型产业集群和新兴服务业重点领域,聚焦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图谱和招商引资对象清单、现代服务业重点项目推进清单,大力招引国内外头部企业总部。二是完善总部企业沟通服务机制,加强对总部企业的跟踪服务,推动大型企业带动集团成员企业落户南京,以存量资源撬动增量资源在宁集聚。三是加大总部招商推介力度,加强总部经济宣传,市区联合举办总部经济招商推介活动。四是加快推进三大总部经济集聚区(江北新区、河西新城、南部新城)和五大总部经济重点园区(玄武铁北、鼓楼滨江、栖霞燕子矶、雨花软件谷南园、江宁百家湖九龙湖)“3+5”载体建设,推动总部企业加快集聚。
强化创新引领 “优秀”评级孵化器数量连续3年居全国首位
产业强市离不开科技创新的支撑和引领。南京市科技局副局长朱超平介绍,南京以重大创新平台为载体,促进产业创新资源高浓度集聚。一是构建了国家实验室体系,紫金山实验室纳入国家实验室基地建设序列,3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在宁建设并全面重组,获批2家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有1家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紫金山实验室发布6G太赫兹实时无线传输通信系统等多项重大创新成果。二是建设未来网络试验设施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三是打造重大产业科技创新平台。
其次,南京以科技型企业为主体,推动科技创新和现代产业紧密结合。目前全市高企总数达9068家,2023年前六批次国家科小累计入库19572家,同比增幅16.7%;累计建设科技企业孵化器236家,全市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绩效评价获优秀数量连续3年位居全国城市首位;401家市级新研主要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市级机构及其孵化引进企业累计营业收入1540亿元,研发投入超120亿元,申请知识产权17932件,累计授权5972件。
再次,南京以高新区一区多园为阵地,推动“2+6+6”创新型产业在高新区集聚、推动高新技术产业蓬勃发展、推进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加快高新技术产业能级跃升。
最后,南京以一流创新生态为目标,打造催生产业创新集群的发展环境。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体制综合改革试点城市,南京市探索建立“放权松绑”的人才科研特区,建立高层次人才和特需人才引进 “绿色通道”,组建创新联合体。同时推进科技金融赋能,截至8月底,科创基金合作成立48支子基金,签署基金规模94.71亿元,财政放大倍数达到3.26倍。此外,南京实施长三角(南京都市圈)科技合作计划,举办南京都市圈创新合作大会,发布“都市圈科技创新生态图谱”及“企业技术需求榜单”,高水平区域科技创新合作不断拓展,累计面向22个创新国家(地区)布局建设一批海外协同创新中心。
朱超平表示,下一步,南京全市科技系统将充分发挥科技创新资源优势,瞄准“产业科技创新”主攻方向,聚焦“有全球影响力”目标定位,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力争到2023年底,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超过3.8%,有效期内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确保突破1万家、力争达到1.2万家,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数确保达到2.2万家、力争达到2.5万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突破900亿元,持续推动科技与产业双向发力,为产业强市建设提供科技创新有力支撑。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刘丽媛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