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弹”元勋,精神永存。近日,由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与苏州市吴江区委共同策划、联合摄制的纪录片《程开甲》在央视纪录频道开播。
“硬核”的家国故事
对不少人来说,23位“两弹一星”元勋中,比较熟悉的是邓稼先、钱学森等,而对于程开甲更多的是“只闻其名,不知其实”。通过《程开甲》纪录片,很多观众对这位江苏籍科学家的惊天作为和甘愿默默无闻的人生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和敬佩。
在那个艰苦的岁月,有多少人甘愿将20多年的人生岁月奉献给死亡之海罗布泊呢?在这部“硬核”纪录片中,有家国故事,也有科研揭秘。关于中国首颗原子弹“塔爆”试验、首次空投试验、首颗氢弹爆炸试验、首次原子弹和导弹“两弹”结合试验、首次地下平洞核试验、首次地下竖井核试验等“六个首次”的珍贵画面,则呈现了程开甲和他的团队在这些试验过程中的技术攻关,同时也勾勒出新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的大致脉络,引起了很多青年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而声声核弹惊雷的背后,是“半生埋名”的时光。默默的奉献精神,是大家身边的爱国主义教材,而这样澎湃的动力势必推动大家在各自领域发光出彩。 孔小平
亦史亦诗《程开甲》
即便是在众多以伟大的科学家们为主角的人物传记纪录中,《程开甲》都应该算是一部相当特别的片子。一方面,这部纪录片的题材相当的独特而敏感。两弹元勋程开甲一生行事非常低调,担得起“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美誉,大家或许大体上知道程开甲为中国核武器事业发展做出了多少贡献,但确实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两弹元勋101岁人生旅程的传奇。
另一方面,《程开甲》的拍摄难度是可想而知的大,2018年程开甲去世,一生埋首于科研事业,他留给世人的影像采访资料少之又少,《程开甲》纪录片用动画合成、情景再现等方式填补这一空白,更惊喜的是摄制组还公开了程开甲在求学时期的论文、学位证书等珍贵档案,还让现在的观众看到了罕见的中国核试验画面素材,素材的丰富翔实极大的增强了这部纪录片的可看性。
亦史亦诗,一部优秀的人物传记纪录片要呈现给观众的不是平铺直叙的讲述完这个人一生的故事,而是希望在纪录片中能看到这个人与时代共振的脉搏,看到他特有的人格魅力与在时代洪流下的选择与前行,从这一层面来看,纪录片《程开甲》是颇为动人的,不单单是让我们了解了程开甲,更为他爱国奉献的赤子之心所打动。沈昭
他的故事值得被纪录
生于中国最动荡的时刻,曾在浙江大学学习物理,20多岁赴海外留学,跟随物理学大师波恩学习。前途一片光明的程开甲却在新中国成立后,毅然回到祖国。我还记得,在“2017-2018影响世界华人盛典”颁奖典礼上,“1950年,我回到祖国,有幸能在国家从贫弱走向富强的艰难历程中,为国防建设尽些绵薄之力。”当时已100岁的程开甲通过视频表示,今天这个荣誉也同样属于那些默默奉献的国防建设者。2018年,程开甲病逝于北京,享年101岁。
感谢纪录片的创作者们揭开了程开甲的人生故事,他的故事非常值得记录,并被后人所铭记。在青海“221厂”,摄制组一处处寻觅当年的厂房、车间、爆轰基地、地下指挥中心以及运送原子弹的专线小火车的火车头;沿着程开甲大学时代随着浙江大学走过的漫漫西迁路,摄制组踏足杭州西湖之畔的美丽校园、西天目山茫茫林海中的古刹、广西宜山当年日军大轰炸的山岭、贵州湄潭古镇上的文庙与旧宅;反复与保存学籍档案的爱大图书馆沟通,找出上世纪40年代程开甲在英国爱丁堡大学求学时期的博士毕业论文和学位证,并拍摄留存……总时长150分钟的纪录片,大量珍贵文献和影像资料被深度挖掘、得以公开。
“联动”电影的部分,还有令人惊叹的部分。对于原子弹这一军事绝密工程,当时的有核国家都采取了最严格的保密措施。玻恩的得力助手、程开甲的同门、电影《奥本海默》中参与“曼哈顿计划”的福克斯,竟是苏联超级核间谍。美国物理学家福克斯因为涉及将原子弹核心机密泄露给苏联,被判14年监禁,媒体称其为“最危险的世纪间谍”。科学家卢森堡夫妇也被指控向苏联提供技术情报,而被电刑处死。张楠
校对 王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