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3日,由江苏艺术基金资助,扬子晚报和省艺术评论学会联合举办的江苏省艺术基金2023年度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舞台艺术评论人才培训班举行专家座谈会,张永祎、袁缨、潘讯三位学者均对培训班给予高度肯定,同时提出了积极的发展建议。
结业典礼大合影
结业典礼上,省艺术评论学会会长、省文化和旅游厅原一级巡视员方标军向学员颁发结业证书。
颁发结业证书
三点期望
寄语学员们深耕艺术评论领域
正如扬子晚报副总编孙庆在主持词中所言:“我们的学习培训就到此结束了,这并不是终结,而是新的开始,希望学员朋友们都能够以此为起点,在艺术评论领域继续深耕”。
结业典礼
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省艺术评论学会副会长官天涛讲话,祝贺各位学员圆满完成学习任务,顺利结业,表示“这是在成功举办2021年艺术评论人才培训班的基础上,再次联合《扬子晚报》共同举办第二期艺术评论人才培训班,并将吸收全部学员进入省艺术评论学会。”同时,他提出了三点期望:
一是要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把好艺术评论方向盘。要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健康繁荣发展。二是要加强理论素养,不断拓宽知识面。对于一个艺术评论者来讲,专业的理论知识非常重要。理论知识的厚度决定艺术评论的高度,而艺术批评的宽度和广度则由我们的知识来决定。作为新时代的艺术评论人才,不仅要有中国情怀,而且要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不仅指向“上下五千年”,更要围绕“纵横八万里”。三是要把牢评论标准,推出优秀评论文章。要把政治性、艺术性、社会反映、市场认可统一起来,把社会效益、社会价值放在首位,坚持从作品出发,提高文艺评论的专业性和说服力,抵制阿谀奉承、庸俗吹捧的评论。密切关注各类艺术活动,善于进行艺术表达,倡导“批评精神”,着眼提高文艺作品的思想水准和艺术水准,不断推出高水平的艺术评论文章,为新时代江苏艺术评论工作“高处再攀高”!
共襄“五个一”
艺术评论是需要奋斗一生的事业
结业典礼上,优秀学员代表王斌、邹璇子、严亚芬先后发言。邹璇子用“专业化、基层化与多元化”来概括一个月的学习,她“感谢各位可爱有趣的同学,不仅向我普及了许多戏剧戏曲常识,还组织了大量线下活动丰富课余生活。”严亚芬感慨“经过一个月的系统的培训和学习,拓宽了我们的视野,丰富了我们的知识储备,全面提升了我们的综合素质”,她表示一个月的时光难忘而愉快,“因为对戏的痴情,使我们有缘相聚在一起,一起吃饭、一起上课、一起观剧、一起讨论艺术作品、一起畅谈人生梦想、一起感悟生活真谛……”
组织委员王斌跟大家分享了不一样的“五个一”,令现场笑声迭起:一次相遇、一场场讲座、一场场研讨、一生情谊、一生事业。“很惊喜,遇到了比博士还努力的彭清,亦师亦友的陈乐美,会吃玩又会搞研究的杨祎程,会演又懂演的赵硕,凌晨四点征战紫金山的爬友,等等;很幸运,能够听到名家名师的精彩授课。仲呈祥老师的“逻辑与范畴”,汪人元老师的戏曲音乐,单跃进老师的历史观,汪政老师的文学素养,李鸿良老师的艺术功力与思想魅力,方会长的数据统计与比较研究,等等。”在讨论课中,大家各抒己见,以理据争。“这一个月,我们一起吹过风、看过剧。争辩时火药味淡淡,生活中人情味满满。乒乓球、台球,侧身翻、推举,直觉狼人杀,熬夜阿瓦隆,又是谁在跳梅林?这些点滴,想来便是极好。”最后他的总结引起了大家的共鸣:艺术创作与评论是一项需要奋斗一生的事业。唯有坚持,才能有所突破。
而在专家座谈会上,班长周晨诗意地概括“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本次培训其实也是一个遇良师、遇诤友、遇好戏的游园过程,在这里我们寻找精神的后花园”,结束之际犹如惊梦,而“痴梦”依然,希望以后能继续“寻梦”。学习委员周宇则以“深度、温度、热度”来概括这次“知行合一”的培训。
力促年轻评论人才
提出“晚辈文化时代”概念
三位专家都不约而同提出了在当下培养年轻文艺评论人才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副院长袁缨曾参加过2021年艺术评论人才培训班专家座谈会,她很惊喜有了专注于舞台艺术的第二届评论班,在肯定授课内容的系统性、针对性、全面性、实践性,以及专家授课阵容强大、学员学历高专业对口等亮点的同时,她希望这样“有价值的”培训班能更多地播撒“最终走向艺术领域的种子”。艺术评论是对作品的审美价值、社会价值的提升,能够引导创作风尚,意义重大,急需培养有专业性、审美眼光、正确观念的评论人才,“经常办这样的培训班,队伍就稳固了,能凝聚一批年轻的文艺评论人才,他们将来能成为文艺评论大家,对繁荣江苏的文艺事业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江苏艺术评论学会曲艺专委会副主任潘讯则认为本次培训有三个特点:一,知行合一,每位学员都发表了评论文章;二,视角紧密关注江苏舞台艺术,尤其是很多现象级的作品;三,学员面比较宽,给江苏评论事业的薪火相传播下了种子。同时,他诚恳提出四点建议:一,视野视线一定要放大,要关注全国乃至国际的舞台艺术的前沿和取得的成就,江苏两个字不能成为我们的局限性;二,要有个性化的视野、个性化的写作,要从自己的艺术的敏感出发,人工智能的写作是一种警醒:个性化的有自己感悟的写作难能可贵;三,从事文艺评论要坚持下去,要保持对舞台艺术的敏感性;四,对年轻的评论家来说,架起跟年轻的受众群的桥梁特别重要。
江南文化学者张永祎肯定培训班办得及时、办得专业、办得成功,有站位高、名师多、实践强、氛围好四个特点。一个月的培训转瞬即逝,“秋风乍起,忽然就有点恋恋不舍的感觉。这无非说明,这是一个富有凝聚力、战斗力、生命力且积极健康、宽松和谐、快乐难忘的集体”。他更提出了“晚辈文化时代”概念,“在互联网时代,已不是只靠经验的长辈文化的时代,而是引领时尚的晚辈文化时代,我们更多的时候,需要向大家请教。希望我们以后能有更多的合作机会,共同为我们江苏的文艺评论的繁荣昌盛,尽我们自己的努力,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官天涛讲话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沈昭
校对 李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