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书目:《额尔古纳河右岸》
作者:迟子建
分享人:万惠娟
“我是雨和雪的老熟人了,我有九十岁了,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它们给看老了”。这是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迟子建老师的《额尔古纳河右岸》里的句子,豆瓣评分高达9.1。
这是一部描写最后一个游猎民族、以放养驯鹿为生的鄂温克人的长篇小说。作者以这个民族最后一位女酋长为第一人称,从她的口中慢慢向我们展现了一段不被我们所熟知、却切实存在着的鲜活而又与众不同的历史和风情。
在中俄边境的额尔古纳河右岸,居住着一支数百年前自贝加尔湖畔迁徙而至,与驯鹿相依为命的鄂温克人。他们信奉萨满,逐驯鹿喜食物而搬迁、游猎,在享受大自然恩赐的同时也艰辛备尝,人口式微。他们与猛兽殊死搏斗,跟恶劣环境百般周旋,依旧无法阻止亲人的离去和民族的衰落,从一场场惊心动魄的死亡,一次次无可奈何的失去中,我们得以窥见生命之坚韧和人性之顽强。
我大概用了半个月的时间看完了这部二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人是矛盾的个体,我既想快点把一本书看完,做一个了结,又不想这么快与书中的人物告别。看这本书从头到尾的感受是不同的,书中分为三个大部分,清晨,正午,黄昏,对应着讲故事的一天,好像也对应着人经历的整个一生。看清晨部分的时候,我是糊里糊涂,懵懵懂懂的,好像还没太理清这到底是一个怎样的故事,我只顾得拼命的记住书中出现的每一个人物,却忽略了事物发展的整个走向。看正午部分的时候,我开始对故事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对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渐渐熟悉,可以说我已经进入了故事中,与书中的人物共发展,共同经历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看到黄昏时刻,我开始头皮发麻,脊背发凉,我怀着痛苦的心情同书中的"我"一样,与这些遇见的人一一道别。我感受到被命运安排的无力感,痛苦又无奈,我清楚的意识到人的一生,前半生就是在不停的相遇,后半生又在不停的离别。"我"从一个懵懂无知的少女经历了几十年的岁月洗礼,最后成为这一族最年长的人。与"我"同时代的人,大都去了另外一个世界。看到这句话,心里面有种说不上来的压抑感,这种感觉只可意会。
印象里《额尔古纳河右岸》是我读过的书中为数不多的,用二十万字却写了近百年时光的故事。合上书的时候,我感到一阵茫然,好像乘坐了一列快车,看车上的乘客人来人往,热闹非凡,实际上每个人都背负着自己的那份苦楚。下了山的游猎民族,就像书里说驯鹿,“只让它们吃草和树叶,它们就没有灵性了,会死的”。
迟子建老师真的太会写了,隔着文字我能感觉到额尔古纳河右岸正在发生的故事。然后自己会在脑海中勾勒出希楞柱、篝火、森林中驯鹿、达玛拉的裙子……这些离现实生活十分遥远的景致,勾起人对大自然拥有更加强烈的憧憬。作者说“从自然中把身上沾染的世俗的贪婪之气、虚荣之气和浮躁之气,一点一点地洗刷干净”,这真的很妙。在日月更替间,我们是听故事的人,也会成为讲故事的人。
看完之后,我很想去一次大兴安岭,想去看一看那里的山岭,感受那里的清泉,甚至想去看一看苔藓长什么样子,想摸一次驯鹿的角,想跟那里的人有一次亲切的交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