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0日下午,由江苏艺术基金资助,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扬子晚报》共同主办的2023年艺术人才培养资助项目舞台艺术评论人才培训班举行“锡剧《烛光在前》观看及研讨”活动。本次研讨活动由江苏省艺术评论学会副秘书长靳扬扬老师主持。
靳扬扬老师认为锡剧《烛光在前》作为戏剧创作中的“江苏现象”之一,是一部值得深入探讨的精品佳作。靳老师介绍了该剧的创作背景及相应的历史故事。该剧以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创始人、“常州三杰”之一张太雷同志的真实故事为创作原型,以张太雷同志“谋将来永远幸福”的忠贞信仰为引领,讲述了他的妻子和儿女坚强不屈地生活,追随张太雷的足迹走上革命道路的感人故事。全剧以张太雷夫人陆静华为第一主人公,从这个极其平凡又极其伟大的女性身上,折射出共产党人为信仰前仆后继、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光辉,深情讴歌了为民族解放事业和共产党事业贡献所有的革命先烈。
该剧邀请了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院长、国家一级编剧罗周担任编剧,著名导演艺术家、上海越剧院国家一级导演童薇薇担任总导演,上海戏剧学院教授、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副会长韩生担任舞美设计。由国家一级演员、常州市锡剧院院长孙薇饰演女主陆静华,还特邀了国家一级演员、省演艺集团党委副书记、锡剧团团长周东亮饰演男主张太雷。
该剧“剪信、议去、掷衣、烛光”四折主戏,分别对应陆静华与三个孩子和丈夫,前三折以陆静华支持孩子们寻找党组织和加入革命队伍为切入点,通过“三送三别”,明写在陆静华的教育引导下,三个孩子自觉追随父亲走过的道路,暗写张太雷的影响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其中也包括对妻子的引领……第四折名为“烛光”,并让陆静华在梦中与张太雷团聚,非常感人,既进一步揭示了第四折与前三折之间的逻辑关系,也点明“张太雷理想、信仰和精神”主线,突出“烛光在前、初心不改”之题旨。
江苏省戏剧文学创作院周宇老师则从作品题旨、戏剧结构、唱念表演等维度谈了自己对该剧的一些看法。作品题旨方面,创作者并没有正面表现张太雷的人生,而是采用了非常巧妙的人物布局和视角,他们选取了张太雷的妻子陆静华作为第一主人公,通过陆静华以及她与张太雷两女一子的人生选择,来讲述张太雷信仰与精神的传承、展现这个传奇人物别样的人生轨迹与动因。这样的视角,在当代的戏剧舞台上,是比较少见的。
我认为该题旨的完成有着双重的含义:一为借众人之口,回溯前情,表现以张太雷为代表的共产党人英勇无畏、为民请命的信仰和初心;二为表现以陆静华为代表的中国沉默在最广大人民之中的“永恒的女性”,她是曾经温婉贤惠的少女、孝顺善良的媳妇、一个革命者的妻子以及三个孩子的母亲。在剧中,“母亲”是陆静华最重要的身份。所有的故事也是围绕着她和三个孩子的离合展开的。正是这样的一个女性形象,支撑起了无数革命者的背后,她们沉默无闻,朴实厚重,却又光华无比。主创者们正是通过这正反两面的共同烘托,勾勒了以张太雷一家为代表的革命者的形象,塑造了陆静华这样一个“永恒的母亲”。
在戏剧结构方面,《烛光在前》仍然是非常独特的。纵观现代戏剧舞台以及影视作品中描写革命英烈题材的作品,该剧选择先隐藏主角张太雷,而在第四场中令张太雷出场。这是一次非常有趣而大胆的尝试。前面三场,每一场都在铺陈张太雷的故事,每一场都在提高观众们的期待。某种意义上说,前面三场戏,都是为了最后一幕张太雷的出场而铺垫、渲染,从而让他在最后的出场更加有力量。它不同于一般情况下“主角”应当尽早出场的规则,而是“未见其人先闻其声”,通过其他人物之口和表现来渲染主要人物,这样的戏剧手法,即使在世界范围内,也是十分大胆的。
该剧环环相扣,严谨的结构搭建起了《烛光在前》精巧的骨架,而真正将《烛光在前》推向高峰的,还要属唱念俱美的表演艺术。锡剧起源于滩簧,原本发源于无锡、常州一带,属华东三大剧种之一。锡剧的唱腔流美婉转,曲调清新,具有鲜明的江南地域特色。在剧中,陆静华有两段最为吃重、难度极大的唱腔,一段是第一场《剪信》中的唱腔,此段唱腔以文字笔画论及人物形象,为了贴合人物的身份,陆静华的唱绝无文人墨客的生涩,而是充满了生活的温度,平白如话,却又情意隽永。第二段则是陆静华的核心唱段,唱出了一个失去孩子的母亲心中激荡的悲与盼。这两段唱腔,灵动真挚,充分展现了锡剧梅派唱腔清亮圆润的艺术特色,可见主演的唱功之深、唱词的形容之美。
随后,盐城市大丰区文广旅游局陈乐美老师、南京艺术学院博士后杨祎程、江苏省戏剧学校黄茜老师等也发表了自己的一些看法。陈乐美老师表示自己是锡剧专业出身的,第一次观看《烛光在前》,整体感觉非常好,看得非常激动;该剧的唱腔、旋律、音乐是非常地道的,剧种人物塑造、符号运用和情节安排等方面也非常具有意味;作为一部优秀的且能够拿到大奖的红色题材作品,这部剧是值得多次观看的,更值得现场观看。
杨祎程老师谦虚地说,自己完全是外行,完全不懂江苏戏剧中这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主要从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第一个方面是观众、体验与剧场的层面,基于自己的专业特长谈谈剧中的舞蹈,自己还是比较认可剧中的演员表演和人物妈妈的形象塑造。第二个方面是观赏视角与艺术形式的关系问题,作为新时代创作的艺术作品,如何在传统形式与现代审美中进行结合,的确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两者到底该如何互动以满足现代的观众审美,这些是我们创作必须面对且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在当下的表演艺术中,我们确实需要一个能够交流、对话的平台与能力。
黄茜老师认为,时代变迁造成了观众的审美变化,这可能需要我们重新反思传统的表演形式在审美中如何继承过去、如何面向当下等现实问题;此外,就当下的戏曲观众而言,能够走进剧场看戏的大多数为青年观众,如何能够吸引这些观众乃至更多青年观众,这是我们应该好好反思的现实。靳扬扬、周宇等老师对相关话题补充了一些自己的看法。
的确,打破固有观念和刻板印象,从新的视角甚至相反的视角去思考同样的问题,必然会得到更多的启示与灵感。研讨会在一片欢声笑语中结束。
通讯员:王斌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校对 李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