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评论|汪人元:判别戏曲音乐的五个标准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8-10 11:12:49

8月9日上午,由江苏艺术基金资助,江苏艺术评论学会、《扬子晚报》共同主办的2023年度舞台艺术评论人才培训班,邀请了江苏省戏剧家协会名誉主席、中国戏曲学院荣誉教授、中国戏曲音乐研究所顾问汪人元,为来自全省各地30名学员进行了题为《如何评价戏曲剧目中的音乐创作——谈谈戏曲音乐的美学标准》的主题授课。

汪人元老师从当下舞台艺术评论忽视戏曲音乐评论这一现象切入,立足于唱腔这一主体,强调了唱腔、音乐在戏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归纳了“像、准、美、新、高”五个戏曲音乐的美学特征,并辅以生动案例展开了精彩讲述。

“像”:戏曲音乐应饱有各自剧种的风格韵味

戏曲音乐是戏剧音乐的一种,与其他戏剧音乐一道服务于人物塑造和情节表现。然而,戏曲音乐又有其独特性,它区别于其他戏剧音乐还具有一个“像”的特征,即唱腔、音乐需要饱含各自剧种的风格韵味。通俗的来讲,就是要保证京剧姓京,越剧姓越。那么,何以如此呢?汪老师认为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因为戏曲音乐是一种程式性的音乐,它的形成一方面是艺术创作智慧的不断积累,另一方面是来自于观众的欣赏选择,因此对于戏曲程式的继承与发展不仅能够带来亲切感,而且能够使得我们的戏曲音乐具有极强的戏剧表现力和形式美;二是因为每一个剧种都是一个地方戏,不同剧种音乐传统的程式与风格,都蕴含着不同地区独特的情感方式、文化模式和心理表现,体现出持久的生命力;三是因为戏曲音乐是一种民间艺术,一种集体性的创造,体现出一种民心所向、所选、所赏的群体精神。

“准”:戏曲音乐需要准确地表现戏剧内容、刻画戏剧人物

众所周知,音乐长于抒情,而区别于其他音乐的长于抒情,戏曲音乐所抒之情非一般之情,也非群体之情,而是某个戏剧演出中此时、此地、此人的情感。这种情感是独属于“这一个”人的,是有具体性格,也是处于具体时空、具体戏剧情境之中的。基于此,汪老师认为我们的戏曲音乐要能够代剧中人“立心”、“立言”,要能够准确表现戏剧人物的性格、情感以及戏剧情景,并且其唱腔也要能够准确刻画戏剧人物。此外,汪老师还指出,这一点的实现对戏曲作曲家的要求极高,作曲家一方面要具有极高的文学素养,因为文学素养的高低,决定了其对戏剧的理解、对人物理解的准确与深度,另一方面还需要具有极高的音乐修养,方能将理性修炼为一种感性的直觉。

“美”:戏曲音乐需要具有独立的审美价值

在戏曲表演中,音乐、唱腔的魅力常常会依附于非音乐的其他因素(如剧场、戏剧演出行进的过程、舞台艺术综合的氛围等)才得以极致张扬,而脱离这些因素音乐、唱腔的魅力便大打折扣了。对于这一现象的出现,汪老师认为这是由于我们的戏曲音乐缺乏独立的审美价值,作曲家忽视了对音乐纯然形式美和独特韵味美的追求。这种独立审美价值在艺术的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上是超越功利的,它并不完全依附于内容而且不以表现形式为唯一目标,但这种音乐形式的独立审美价值恰恰是戏曲唱腔所必须追求的品质与高度。

“新”:戏曲音乐需要充分体现时代气象与时代趣味

艺术总是在时代的发展中不断变化,伴随着时代而前进的,这是艺术自身规律的要求,也是时代、社会和人民群众对艺术提出的要求,戏曲音乐亦不例外。对此,汪老师指出,首先,戏曲音乐作为一种程式性音乐,它的创作活动中本身就蕴含着继承和创新的关系,蕴含着求新的内在要求;其次,所谓“求新”,除了准确表现新内容时必然要求体现新的人物气质和时代气息之外,也有对审美趣味中“意料之外”那种求新心理的满足,甚至戏剧音乐创作者个人才智及风格的体现,更重要的还应具有对当下时代气象和时代趣味的体现。当然,在“求新”的过程中,还存在一个对新、老之间分寸把握的问题,这就要求创作者拥有对新、老协同得心应手的驾驭能力。由关雅浓作曲的京剧《蝶恋花》中的唱段《晚霞临窗喜看书信》便是新老结合的优秀典范。该唱段展现了杨开慧与毛润之分手后,长期未能见面,突然收到信件的喜悦之情。唱段沿用了传统的西皮慢板,并对其进行了结构上的变化,使得整个西皮慢板呈现出由散入整,由平稳转入舒缓,令人遐思,既准确地表现了杨开慧的端庄贤淑,又将其拿着书信的喜悦之情展现的淋漓尽致。

“高”:戏曲音乐应有较高的艺术格调

戏曲唱腔的格调,是指作品自身无法遮蔽、自然散发的一种内在气质,也是人们在欣赏唱腔时大体可以领略和感受的一种品质和情调。汪老师认为,唱腔格调的高低是衡量作品是否实现“好”的重要标尺,它与作曲家的才学、修养、品格、对美的敏感度、创作欲与创造力、审美取向等诸多内涵息息相关。在戏曲界,刘吉典、于会泳、沈利群、关雅浓等优秀作曲艺术家便集聚这些品质于一身,并创作出了大量高格调的艺术作品。

课程渐至尾声,汪老师还对学员们提出殷殷希望,希望大家在未来的评论道路上始终保持低姿态和高水准,即对艺术家、观众、读者尽量保持低姿态,以真诚平和的姿态与他们进行对等的交流,对自己的评论要高水准、高要求,以便他人从中获益。

通讯员:邱宇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潘肖敏(实习)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