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8日上午,2023年度舞台艺术评论人才培训班邀请了东南大学戏曲小说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知名艺术理论研究学者徐子方教授为来自全省各地30位学员做了题为《戏剧的本质与中国戏剧的历史》的精彩讲座。徐子方教授认为,历史方法对批评书写具有不可忽略的作用。
在历史进程中,观察和思考“戏剧的本质”不仅可以提高评论者的书写高度和深度,还可以切实有利于推进评论及其它戏剧方面的共同发展。就此方向,他以“我们是什么?中国戏剧是什么?历史所见的是什么?未来的思考该如何?”几个架构系统性问题,通过“戏剧定义及其本质、中国戏剧之概念及其本质、历史中的研究成果及其不足”三个方面,以客观的材料为依据展开了精彩讲说。
一、戏剧定义及其本质
首先,徐教授对“戏剧”是什么做了基本勾勒和论述。他认为,不同门类的戏剧有共同的本质。并不局限在现代主义诞生前后的戏剧认同。他提出观众的重要性,界定“戏剧”是以“扮演”为中心,剧本文本为基础,融合多种门类艺术于一体,以及观众直接参与的一门综合艺术。他特别提出戏剧离开“扮演”和“故事”的核心要素,即不存在。强调有关戏剧的研究,不能离开“扮演”和“故事”的理论展开,且二者不能分割,缺一不可。通俗理解的戏剧,是在这样的综合性和直观性的辩证中,形成戏剧艺术最基本的特征。
二、“中国戏剧”的概念及其本质
然后,徐教授又提供了对戏剧“广义”与“狭义”的理解,给予大家进一步参考。前者,是中国范围内的戏剧,且符合传统戏剧的定义之本质。后者,所指中国土生土长的戏剧,与中国传统戏剧。即为“戏曲”同义。通常所说的“戏曲”即“中国戏剧”的概念。另外,他还指出“中国传统戏剧“、“中国民族戏剧”等概念,说明了它们是戏曲的别名,而不是在给戏曲下新的定义。由此,又可以为“中国戏剧”再做定义,它是以舞台表演为中心,融合唱念做打于一炉,以剧本文学为基础,依赖观众直接参与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值得关注的是,徐教授在概说中还借用《辞海》与王国维先生的本质之历史先例进行辨析。他认为《辞海》不提“戏曲是综合艺术”的处理方法不妥。因为戏曲作为广义戏剧的一部分,它是一门综合性艺术,而且它还是戏剧中综合性程度最强的一类。它虽然受到戏剧美学支配,但是绝非单纯的表演艺术。而关于王国维先生,早期看出界定了戏曲的本质。虽然已经形成一般论者认同,但其本质具体为何并无统一看法。徐教授从中发现,当下来看,王国维先生提出的“以歌舞演故事”表述,可看作戏剧的本质。即再一次在“扮演故事”戏剧本质基础上,加上“歌舞”。这体现着戏曲既具有一般意义上的戏剧本质,又具有自身特点。
三、迄今中国戏剧史的研究成果及其不足
大部分学员在聆听的过程中发现,徐教授对此一部分的论述给予了深入系统的分析示范。首先,对已经取得的成果进行概述,他列举了以“戏曲”概念命名,《中国戏曲通识》(张庚、郭汉城,1980)、《中国戏剧发展史》(廖奔、刘彦君,2000)等著作。又列举了以“戏剧”概念命名的著作,《中国戏剧概论》(卢前,1936)、《中国戏剧史长编》(周贻白,1960)、《中国戏剧史》(田中一成【日本】,1998)等有关著作。他认为这些材料体现出“存在有关专著和教科书种类齐备,参与的专家学者涵盖地域广”的特点。而且它们体现出的研究成效,已基本上理清了中国戏剧(古代、现代)的历史发展脉络。
然后,他又对目前中国戏剧史教科书所存在的不足进行了梳理。他认为,由于有关学者对“中国戏剧本质”不同理解导致了历史材料存在描述性居多,且局限于按社会性质、朝代先后、戏剧类型发生先后为线索的情况。而且书写逻辑缺少历史发展规律的勾稽,普遍没有真正基于内在规律意义上的历史分期。没有将“中国戏剧”真正做一个“整体艺术”看待。未能打通古代和现当代、汉族和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论证,而且现代戏曲与少数民族戏剧研究力度均觉不足。还存在与话剧研究互相脱节,现代戏剧研究和现代戏曲研究之间存在价值观的冲突。另外,就是戏曲史和戏剧史节点也较为模糊,存在交互使用而未能有所区分,清晰显示出编纂者对相关概念理解和运用尚有进一步理清之必要。他判断这些情况都在说明,许多现实性的矛盾问题,都是导致实践认同与理论的研究产生鸿沟的重要原因。因此,重构和细描的工作之必要性迫在眉睫。
最后,他还提出“中国戏剧史和中国戏曲史的异同”观点。在举例说明历史重要转折点的过程中,又进行了历史典范比较和生动描述。为“扮演与故事”的本质存在,提供了更深入的论据。他认为中国戏剧史的正式形成和戏曲史的正式形成,不是一个概念。前者只要符合一般意义上的戏剧本质即可。后者则必须符合戏曲本质的要求。总而言之,必须要注意到历史是动态的,戏剧史的概念要比戏曲史的概念宽泛得多,继续讨论中国戏剧的历史发展,必须面对历次重大转折,投入其中,深入分析。借此,他又进行了细节的说明。将“一人”到“两人”的历史转折,融合“优孟衣冠”、“东海黄公”、“兰陵王”等历史记忆和多种少数民族戏剧之表演形态,进行了剖析、引导认知和研究启示。并且进而延续,详细界分了具体转折的阶段性表现。对“固定剧场及表演体现、南北方剧艺、文人剧作家及其剧本”,延伸至五四前的时代性及发展象征进行了分类与历史再思考的判别演示。
值得特别关注的是,期间他又在提出“两个中心”的过程中,对其特定的戏曲形态生成进行了概说。特别是其中有关“剧作家的书写,戏曲音乐及地方戏”又成为了燃起评论认知的焦点。重叠多维度的剖析,进而推动五四以后,话剧传入及本土化的中国现代性戏剧的生成的描述。在多种历史因素,不断碰撞激情思想的回应时,徐教授又回归式的重点阐述了狭义的中国拓展为广义的中国戏剧,明确了历史进程显现“由表现古代生活及审美观念而向表现现代生活及审美观念转变。”而表演形式的“民族化、现代化、话剧作家和戏曲言语分别占据中心、京昆之外的创作表演”,促进者“中国戏剧及其舞台一分为三”的新的发展格局,影响“扮演和故事”的“一元到多元走向”互通和互动。
在徐教授的精彩讲说中,学员们感受到了研究视角的评论之重要性。特别是,历史再思考的角度进行评论书写与历史分析交互讨论,应当作为基础重视起来。而徐教授提出的“扮演与故事”也引领学员们,基于自身的知识背景和职业经验的限制,展开了回归“舞台”本体与戏剧本质的观察和写作思考。徐教授在最后结语中,强调两者不能偏废、传承和创新缺一不可的话语中,激发了大家更开放的思考。相信将极大有助于,学员们对当代戏曲评论及舞台艺术戏曲评论的整体性发展行动。
通讯员 杨祎程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沈昭 潘肖敏(实习)
校对 李海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