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作霖(1837~1920),字雨生,晚号可园,人称“可园先生”。他既是近代南京著名地方史志学家,编纂有《金陵通纪》《金陵通传》《金陵琐志五种》等地方史志的传世之作;同时还是一位文学家,著有《可园文存》《可园诗存》《可园词存》等著作。
陈作霖画像
陈作霖4岁时就接受儒学启蒙教育,因读书过目不忘,被长辈誉为“秀才种子”。13岁时,随父入斗门桥私塾读书,并在父亲的带领下参加文士间交往活动,遍踏南京风景名胜。然而,在陈作霖十多岁时,咸丰三年(1853),太平军攻占南京,陈氏举家出逃。但即使生活漂泊不定,陈作霖仍研读群书不辍。同治三年(1864),全家返回南京后,陈作霖先是肄业于钟山书院,翌年又肄业于惜阴书院。同治七年,他31岁开始随汪士铎学习古文,参与由汪士铎主持的金陵官书局校勘刊刻经史书籍工作。光绪元年(1875)秋天,38岁的陈作霖以乡试第八名的成绩中举人。此后他三次赴北京应礼部进士会试,均榜上无名。也就是这一年,陈作霖全家从斗门桥回到重建后的安品街宅第,他也已“园居奉亲,无复进取志矣”,一心致力于方志和文教。并将“宅后有隙地数亩,强名之曰‘可园’。土阜坡陀,筑亭其上;诸山苍翠,近接檐楹。种竹莳花,以悦晨夕;蔬肥笋脆,甘旨足供”。
虽然自己没有能够中进士,但他的弟弟陈作仪于光绪十六年(1890)中进士。陈作仪(1856~1934)),字凤生,晚号凤叟,人称“逸园先生”,光绪十四年考中举人,曾任湖南新宁、安化及芷江等地知县。陈作仪退休之后,回到家乡采用一图一记方式记述个人生平事略,撰写了一部《凤叟八十年经历图记》。在书中,说起兄长对他的影响:“以品行导我,以文辞勉我,以诚慤戒我。课余之暇,灵谷晓露,鸡鸣晚曦,莫愁荷色,台城柳丝。左右扶持,相视而笑。”
对于南京的历史,陈作霖贡献了两部传世之作,一部志地、一部志人,可谓“双璧生辉”。志地之书《金陵通纪》,完成于光绪三年(1877)。全书突出南京地方特点,详细记载了自先秦下迄清代的舆地沿革、典章制度及重大事件。汪士铎在该书序言中称赞其为“不浮誉,不隐恶”之作。光绪四年至光绪二十六年,撰写志人之书《金陵通传》,汇集三千余位金陵著名人物,上自春秋,下止清末光绪二十六年,绵延二千余年历史(1910年传入欧洲享誉海外,当代著名历史学家谭其骧将该书推为清代地方志中善作之一。后又有《金陵通传补遗》四卷)。
陈作霖在编纂地方文献之余,又兼及经史诗文的学术事业,创作了大量诗文作品,有《可园文存》十六卷、《可园诗存》二十八卷、《可园词存》四卷行世。《可园诗存》中诗作多有人生阅历,按年编排,可以当作年谱来看。《可园文存》所收诸文,体兼骈散,文有论史、纪事、论辩之作。金戈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