振兴策⑤科技兴农,如何解痛点、引活水、接地气?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7-24 19:52:39

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考察时强调,中国式现代化关键在科技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要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科学是第一生产力,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加持。让农民掌握先进农业技术,以科技赋农,实现科技富农已然成乡镇为农业增产和农民致富“不二法宝”。科技不够、情怀来凑,正影响和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步伐。本期振兴策,我们邀请了4位来自基层的领导干部和学者们一起,共同探讨如何才能运用“产业+科技”的能量,来浇灌出“产业腾飞”之花。

本期嘉宾:

江苏省农业科学院副院长 孙洪武

宿迁市沭阳县新河镇党委书记 乔德素

连云港市赣榆区黑林镇党委书记 谌廷纯

扬州市宝应县柳堡镇党委副书记、镇长 朱树松

科技赋能

特色农业产业在乡村“生长”

观察员:乡村振兴、产业先行。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而产业的振兴离不开科技的支持。能否从科技创新的角度,结合乡镇实例,来谈一谈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地走出科技强农之路?

乔德素:沭阳县是全国闻名的花木之乡,新河镇是花木核心产区,花卉种植历史悠久。全镇花木种植面积4.2万亩,拥有大小花木公司1300家,花木经纪人6000多人,干花生产企业32家,花木从业人员3.6万人。先后获评全国一村一品示范镇、全国乡村特色产业十亿元镇等荣誉称号。近年来,为了应对普通绿化苗木市场下行给当地花木产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新河镇党委政府引导经营主体突破以传统苗木种植为主的经营模式,尝试深化“数商兴农”,加强科技创新与应用,内培外引加借智,形成了新的花木优势特色产业。

谌廷纯:在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中,利用高新技术助力林果产业发展。投资1000万元新建蓝莓智能育苗设施项目,引进先进的栽培生产操作系统,在沃田建设6000平方米日光玻璃温室,年可育苔藓苗300万株,年可收益600余万元,联合清华大学天津高端装备研究院,设立研究所,打造蓝莓种苗繁育生产、高新技术系统参观展示、培训教育等三大基地,推进农业现代化、智能化发展。

朱树松:紧紧围绕科技镇长、农业企业、农业院校,聚焦人才下沉、平台做强、农民致富,围绕“科技+人才+产业”的主线,将先进成果和创新要素从“城”导流到“村”,全力破解农村缺人才、农民缺技能、农业缺项目等瓶颈问题,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新河镇花农直播售花

因地制宜

以科技创新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观察员: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都在围绕延长农业产业链下功夫,将农产品生产延伸到加工、仓储、物流、销售等环节,形成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农业产业体系。在这当中,如何更好的运用科技为构建农业产业体系进行支撑?

乔德素:一是深化“数商兴农”,打造新产业新业态。建成宿迁市首家乡镇电商公共服务中心和电商孵化中心,在10个行政村全覆盖打造公益直播基地;建成新河镇常青路电商示范街、周圈盆景市场、新槐家庭园艺市场等货源基地,为电商主体提供籽种、育苗、园艺用品等产品支持;和县淘宝大学合作,形成县、镇、村三级培训体系,累计开展电商培训6600多人次,培育了一批以手机为新农具、直播为新农活的新农人。二是加强科技创新与应用,拓展产业体系边界。对传统产业花卉更新换代,成功研发出木槿花茶、日化用品、保健品、食品等30多个品种,推动花木产业由苗木种植向花卉产品深加工发展;打造以仓储、物流、包装、运输为一体的现代智慧物流体系,全镇拥有花卉专业农资服务公司30家,花卉物流配载中心20余家;利用产业集聚,以胡家花园、山荡古栗林景区等特色农旅项目,借助短视频、网红直播等方式加以宣传推介,打造“花木+互联网+旅游”的新业态。三是内培外引加借智,补齐科技人才短板。高规格举办盆景创作工匠培训班,培育更多优秀的“土专家”,现有盆景园艺师326人;推出免抵押的小额贷款、电商培训、传授直播策划运营经验等系列政策,吸引在外的大学生、创业骨干选择回乡创业,70%以上的大学毕业生选择返乡创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通过与宿迁农科院合作,研发制定的提根月季造型生产技术规程正在申报立项。

谌廷纯:新建标准化厂房6栋16000平方米,建设农产品仓储保鲜中心,上半年完成配套建设冷藏库、恒温保鲜库及综合性电商服务中心;依托江苏沃田集团深加工,争取调整管控区400亩,规划建设农产品深加工产业园,建成后将与水果保鲜基地、沃田公司、红果林公司形成集水果仓储、保鲜、深加工、电商等一体的全产业链示范区,极大的提升了黑林镇3.5万亩林果经济效益,带动富民增收。

朱树松:依托当地特色产业,建设农业全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业+科技+产业”特色模式,引导科技资源按照市场需求优化空间配置,充分挖掘不同区域资源禀赋,开展更广泛的区域性协同创新。例如,宝应县柳堡镇仁里村作为光伏产业重点村,打造“光伏+农业”产业融合模式,辖区内在发挥特色农业产业——鱼虾甲鱼养殖的基础上,结合本地光伏龙头企业的技术支持,建设“农光互补”养殖基地,基地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50万元,提供就业岗位100余个,实现了村集体经济和农民“双增收”。

黑林镇水果成熟

多方出力

共同破解农业产业“科技之渴”

观察员:产业是乡村发展的基础,有了产业,农村发展才有底气。众所周知,偏远乡村难以留住农技和电商方面的人才,这也是导致很多地方难以走出以科技赋农,科技富农的产业振兴之路。请您从基层政府实际出发,谈一谈该如何破解农业产业的“科技之渴”?

谌廷纯:一是基层政府要注重引导推动,提升服务。黑林镇打造跨境电商孵化基地,计划配备自动化拣货机、集装箱货运车、智能化收发货系统,设立办公室、电商运营培训部等9个服务部门,可入驻20余家企业,鼓励通过网红带货、电商直营等形式,开辟线上销售新途径,培植农村经济发展新业态。二是注重示范引领,坚持龙头企业带动。充分发挥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江苏沃田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赣榆区唯一一家蓝莓全产业链、新三板上市公司,要积极探索推广“企业+农户”的科技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模式和机制,发挥龙头企业优质种植示范带动效应。

朱树松:一是抓组织保障,助推产业帮扶。细化工作责任,建立“统一领导、分块管理、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工作机制,压实有关部门的牵头组织责任和责任人的主体实施责任,坚持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之间配合抓,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二是抓政策落实,助推项目实施。认真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性农业种养殖业保险等政策;积极协调部门发放帮扶小额信用贷款、帮扶贴息贷款和优惠利率贷款,对参与发展产业的脱贫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给予金融支持,做到政策扶持与群众需求相结合,引导脱贫户、低收入家庭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自主选择发展产业。农业科技专家指导员进村入户,形成“专家+专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技术服务模式,开展“一对一”“保姆式”技术跟踪指导服务,不断提升群众农业生产发展技能及水平。三是抓主体培育,助推增收致富。坚持“扶优、扶强、扶重点”原则,在生产要素上给予倾斜支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行动,引导当地农户与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之间建立渠道畅通的产业帮扶带动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协作”的利益联结机制,助推增收致富。

发展痛点

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有待提高

观察员:能否结合实际谈一谈,科技兴农目前还面临哪些实际问题?存在哪些痛点?

乔德素:受外部环境与行业不景气等因素的影响,新河镇花木产业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一是地方财力不足、土地租金高涨,存在农户分散经营的现象,导致规模化、设施化发展后劲不足。二是农技高精端人才缺乏,导致科技创新力度不够。三是产学研融合不深,导致产品附加值不大,科技转化成果不强。四是信息化、智能化手段运用不高,导致大数据应用不充分。

谌廷纯:科技兴农、乡村振兴离不开乡土人才的引领,黑林镇缺乏专业技术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部分村级集体经济底子薄,村级集体经济项目还没有形成产业化发展、规范化经营,村集体收入有限。

朱树松:一是抓组织保障,助推产业帮扶。细化工作责任,建立“统一领导、分块管理、各负其责、相互配合”工作机制,压实有关部门的牵头组织责任和责任人的主体实施责任,坚持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部门之间配合抓,形成齐抓共管工作格局。二是抓政策落实,助推项目实施。认真落实耕地地力保护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性农业种养殖业保险等政策;积极协调部门发放帮扶小额信用贷款、帮扶贴息贷款和优惠利率贷款,对参与发展产业的脱贫户和新型经营主体给予金融支持,做到政策扶持与群众需求相结合,引导脱贫户、低收入家庭根据自身条件和能力自主选择发展产业。农业科技专家指导员进村入户,形成“专家+专技人员+科技示范户+建档立卡贫困户”技术服务模式,开展“一对一”“保姆式”技术跟踪指导服务,不断提升群众农业生产发展技能及水平。三是抓主体培育,助推增收致富。坚持“扶优、扶强、扶重点”原则,在生产要素上给予倾斜支持,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创建行动,引导当地农户与重点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之间建立渠道畅通的产业帮扶带动模式,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相互协作”的利益联结机制,助推增收致富。

朱树松:一是管理机制与激发活力、提高效率的要求不相适应。分工协作机制有待完善,各级创新主体上下一般粗、同质化发展的问题依然存在,科研低水平重复问题严重,科技创新和转化的整体效率还不高。二是科技供给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农村科技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基础性科技工作积累不足,核心关键技术供给不足,节本增效、质量安全,绿色环保等方面的新技术还缺乏储备。三是人才队伍建设与应对科技竞争的挑战不相适应。科技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缺乏,年轻人较少,与农业市场化、信息化、规模化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农技推广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升,农业实用人才队伍建设滞后,农村劳动力素质结构性下降、老龄化加快,扎根基层的乡村专家,致富能手缺乏。

立足实际

科技为乡村添“智”提“质”扩“绿”

孙洪武:科技与产业需求紧密结合,是实现科技兴农强农的关键。在现代农业生产中,科技的应用已经成为推动农业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改善农产品质量和农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手段,具体体现为提高土地生产率、提高生产劳动率、提高资源利用率、提高产品竞争力等方面。

而要让科技更好地服务于农业产业,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首先,重视科技创新是实现科技兴农强农的关键。科技创新可以带来发展动能转换、新的生产方式、新的产品和新的服务,从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因此,政府和企业都要重视科技作用,特别是企业要加大科技创新投入的力度,破除免费获得科技的旧有观念,主动开展农业科技研发,企业不能成为科技研发的旁观者,科技成果的等待者,科技作用发挥的局外人。

其次,加大科技投入和对人才的重视是实现科技兴农强农的重要途径。科技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和人才支持,政府和企业都应该加重视培养和引进更多的高层次人才,特别是企业要舍得给予人才高待遇,建立属于自己的研发队伍。

第三,科研人员应该瞄准实用、管用、有用、能用的绿色技术进行创新。科研成果只有真正能够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产生实际价值。因此,科研人员应该注重技术的生态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瞄准绿色发展、市场需求和技术瓶颈,开发出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科技成果。

第四,企业要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企业是科技创新的重要推动力量,国有企业要带好头,民营企业也要力所能及,对发展中的瓶颈问题和技术需求,积极开展自主创新和技术合作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推动农业生产向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方向发展。

最后,农民要养成学科技用科技的习惯。他们应该积极学习新的科技成果和管理方法,提高自己的科技素质和经营能力。科教单位要将农业科普、农民科普作为本职工作,开发科普产品和科普方式,为全行业提供新型产品。

总之,科技兴农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需要政府、科研机构、企业和农民共同努力。只有通过各方的合作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科技兴农强农的目标,乡村绿色振兴才会快速实现。

策划:张洪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高峰 张凌飞 王塞塞 成沫

校对 盛媛媛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