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2023年,是国际歌在中国唱响100年。百年歌声,激荡人心。在江苏省委网信办指导下,扬子晚报/紫牛新闻推出三集微纪录片《百年回响——国际歌在中国》,用典型人物,串联起国际歌的百年历史,记录中国共产党人抛头颅洒热血的奋斗,也记录和平年代人们的奋斗。首集采用实地探访与动画相结合的方式,于今日推出,献礼七一——中国共产党建党102周年。
第一集:信念的种子
1935年,翻译《国际歌》12年后,瞿秋白不幸被捕。
面对国民党要员的一次次劝降,瞿秋白说:“人爱自己的历史,比鸟爱自己的翅膀更厉害,请勿撕破我的历史”。
年仅36岁的瞿秋白最后一次唱着自己翻译的《国际歌》,走向刑场,从容赴死,微笑饮弹。
时间回到1920年。时年21岁的秋白应北京晨报和上海时事新报的聘请,以旅俄特派记者的身份,前往了十月革命后的苏俄考察。“当时的俄国气候寒冷,条件也非常的艰苦,连饭都吃不饱,亲朋好友都在反对秋白的决定,因为这个时候的秋白,他只差两个月就可以拿到毕业文凭,毕业之后他可以去外交部做外交官,他还有非常严重的肺病,堂兄瞿纯白更是说,你去俄国无疑是自趋绝地。但是秋白说我要求改变环境,去求一个中国问题的相当解决,略尽一份引导社会新生路的责任。”瞿秋白纪念馆讲解员陈晨的讲述把大家带入了那个热血年代。
1920年10月的一个夜晚,哈尔滨已是秋深,寒风凛冽,从北平开来的列车缓缓驶入火车站,一位戴着细边眼镜削瘦的年轻人走出站口。他就是决绝赴俄的瞿秋白,一心想“为大家辟一条光明的路”。
“1919年共产国际成立之后,中东铁路迅速成为马克思主义向中华大地传播的大动脉。由于中东铁路受阻,本准备赴俄考察的瞿秋白在哈尔滨停留了50多天,其间,受一位俄国友人之邀,瞿秋白参加了当地举办的庆祝十月革命三周年庆祝大会,会场里挤满了人,宣布开会时大家轰然起立,唱起了这首歌。”瞿秋白纪念馆副馆长唐玉茹介绍道,“这是他第一次听见《国际歌》。瞿秋白是经历过五四运动、学生罢课、群众罢市、演讲呼喊、与警官肉搏这些轰轰烈烈的场面的,但是像欢呼十月革命的胜利,引吭高唱《国际歌》,纵情地畅谈共产主义,在当时的中国是无法想象的。”
瞿秋白纪念馆副馆长唐玉茹
这种红火的政治气氛,使瞿秋白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前就在哈尔滨闻到了共产党的空气,也第一次看到了共产党的力量。热血沸腾的他,萌生了把《国际歌》推介给国内革命者和劳苦大众的念头……
1922年4月,在广东汕头的一家小旅馆里,张太雷和青年共产国际派来的代表达林等人一起起草了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团纲、团章和各种决议草案。
这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青年团组织的第一份团纲和团章。
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副会长赵一心
全部文件终于准备好了,大家高兴地唱起了《国际歌》。达林唱的是俄文,张太雷唱的是英文。不同语言的国际歌,在这一刻汇成充满激情的交响。
“1923年,瞿秋白应陈独秀邀请,回国担任了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新青年》的主编。他立即着手重译《国际歌》。在此之前,《国际歌》已有几种中文译词,但往往以诗歌的形式发表,并未谱曲,不适合传唱。瞿秋白坐在小风琴前,边弹边唱,不断斟酌修改,直到满意为止。”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副会长赵一心介绍说,6月15日,《新青年》季刊创刊号上,发表了24岁的瞿秋白翻译的《国际歌》:“起来,受人污辱咒骂的!起来,天下饥寒的奴隶!满腔热血沸腾,拼死一战决矣。……这是我们的最后决死争,同英德纳雄纳尔,人类方重兴!” 他将法文“国际”一词改用音译,使得英德纳雄纳尔不仅从章节上唱得顺口,更是传达了全世界无产者唱起来同声相应、情意交融的意念”。此后,《国际歌》歌词几经修改,但是由瞿秋白首创音译的“英德纳雄纳尔”却一直传唱至今。
1923年6月30日,中国共产党的三大代表集体来到黄花岗烈士墓前,在瞿秋白的指挥下高声齐唱《国际歌》。
尽管肤色不同语言不同,中国劳苦大众,却能与世界“异口同声”,遥远共鸣。自此,它在中国广泛流传,成为中国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首战歌。
从中共三大召开之时,全国党员仅420多人,到如今全国共产党党员人数突破9800万,《国际歌》也成为中国共产党员心中的理想之歌。
百年歌声,响彻寰宇,激荡人心。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冯秋红
出品人: 刘伟 王文坚
总策划:傅晴 李军
编导:冯秋红
统筹:宋峤 杨恒国
创意:肖甜 赵岑
采访:张斌 沈昭
摄像:陈金刚 朱信智 吴伟龙
执行:孔小平 孙庆云 姜天圣 赵晨
剪辑:马斌
封面:冯晨禛
动画:冯晨禛 董林
指导:
江苏省委网信办
出品:
紫牛新闻|扬子晚报网
鸣谢:
瞿秋白纪念馆
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
校对 李海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