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教育科技工作者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④|坚守文化根脉,谱写时代新篇
2023-05-27 08:52:49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在给南京大学留学归国青年学者的重要回信中嘱托大家“在坚定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上争做表率”,这也鼓舞和激励着广大知识分子用学术声音讲好中国故事。

一年来,江苏教育科技工作者从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中不断汲取自信的力量,他们立足中国大地、植根中国文化,守正创新、探索开拓,更好地担负起先进文化传承者、创新者和传播者的重任,为谱写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扎根传统文化,构建主体性原创性理论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在科研工作中,海外归国学者既融通中外,又突出“以我为主”。

“过去有很多学者认为,中国传统哲学最薄弱的是知识论,因为它不讨论知识的定义,也不讨论对怀疑主义的回应,与西方知识论很不一样。”南京大学哲学系副教授胡星铭说。留学美国时,他研究的主题就是知识论,回国后他一直思考“我们是否可以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的知识体系做出新的诠释,向西方学者、民众等更好地讲述中国哲学的故事”。经过长期的教学和研究,他意识到西方哲学几种主流的知识定义都存在各自的问题。他认为如果用“认知上负责”这个概念去定义知识,则可以避免许多问题,“中国古代哲学家强调博学审问、慎思明辨、虚一而静,其实都是讲我们应该以‘认知上负责’的方式从事研究。这样的阐述,或许可以为外国学者了解中国传统知识论提供一个有趣的视角。”

胡星铭将这些想法写成书稿,题为《责任知识论》;他也用英文撰写相关论文投稿国际著名学术期刊,发出关于“知识论”的中国声音。留学经历让胡星铭更能理解不同文化背景带来的思维方式差异,他决心更好地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打造易于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和新表述”的要求,让文化自信自强具有更坚实的知识基础。

用中国理论阐释中国实践,高校学者责无旁贷。一年来,南京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顾高菲将传统文化研究尤其是红色经典文化研究与课堂教学相结合,将相关艺术作品赏析融入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中,与学生分享革命历史叙事的宏大视野,让他们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内涵。“通过历史教育尤其是中国革命史教育,弄清‘我们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作为哲学社科研究者,我们要通过红色文化资源的发掘,提出与革命实践相匹配的具有主体性、原创性的理论观点,拓展红色文化资源的时代内涵。”

立足中国实践,创新对外话语体系

增强文化自信,要与当代中国的伟大社会变革相结合。江苏省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扬州大学基地研究员、扬州大学人文社科处处长王金铨说,伴随着一些重大事件的发生,比如北京冬奥会顺利举办、新冠疫情期间中国与国际社会携手抗疫等,国际媒体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关注度逐渐提高,“我们需采用人们听得懂、易理解、能接受的方式,做到‘中国故事、国际表达’,持续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传播。”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科学构想,根植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全球治理提出了新的视角和方案,已经多次被写入联合国外空决议。”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老师聂明岩,博士毕业于德国科隆大学航空与空间法研究所,专业是航天法。目前,他正在深入挖掘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国际法内涵,“我将继续围绕这一科学构想,探索其对国际外空法学完善、涉外航天法学以及国内航天法学建设的理论指导意义,立足中国理论、依托中国航天事业取得的伟大成绩,研究中国航天法学的自主知识体系建构路径,探讨中国航天法学影响力提升的实践路径,争取为航天强国建设作出自己的贡献。”

向世界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留学归国学者各展所长。作为留学法国的归国学者,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高方从事中国文学在海外的接受、翻译与传播研究。在她看来,讲好中国故事是外语学科重要的时代使命。目前,她正和学院同事共同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将提升“讲好中国故事”能力作为育人育才的重要内容,和学院多位教师参与由中宣部、教育部牵头的“理解当代中国”外语教材的编写,推动构建以讲好中国故事为核心的课程思政体系。高方表示:“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我们一方面要做构建者,为讲好中国故事提供学理支撑,另一方面要自觉承担起中国话语对外传播者的角色,向世界讲好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的独特贡献。”

促进文明互鉴,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出去

这几天,苏州大学艺术学院青年教师范炜焱正在为一场“中国节日礼物”主题展赶制一批缂丝作品,预计端午节推出。去年6月中旬,在苏州大学欧美同学会和苏州市欧美同学会组织的“知国情话报国”之“拙政问雅”活动上,范炜焱和300余名海归学者一起夜游拙政园,“夜游通过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多维度呈现中国园林文化和审美意趣,给我带来更深层次的思考。”作为曾经留学法国的归国人员,范炜焱深刻感受到根植于内心的文化自信,“我要更好地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的缂丝技艺,在这个领域做更多前瞻探索和落地转化,让优秀传统文化更好地融入现代生活。”苏州大学欧美同学会副会长陈一表示,“今后我们将继续举办类似的活动,激励大家在文明互鉴中讲好中国故事,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这个学期,淮阴师范学院法律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教师陈上海常带领学生们进行调研,赴清晏园等处搜集运河法治遗存。在日本留学期间,陈上海注意到,日本通过颁布一些与保护文化遗产有关的法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社会各界对于文化遗产“活用”的热情。“千年流淌的运河是流动的文化,在交流融合中汇通着南北人文。我们将进一步探索如何更好地发挥其文化遗产功能、如何通过立法让文化遗产‘活’起来。”

过去一年,南京艺术学院设计学院教授季鹏带着各种艺术作品走上国际展览舞台,他曾在德国卡塞尔艺术学院自由艺术系留学和工作多年,“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已经成为我日常教学和科研工作的极大动力,未来我将不懈努力,让世界看到更多优秀的中国艺术作品。”

南京艺术学院音乐学院青年教师张瑞雪在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美国西北大学等高校留学9年,于去年年底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任教。“中华文化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其中许多内容具有跨文化传播的价值,也有与时俱进、融合创新发展的潜质。”张瑞雪说。去年12月,她对不同文化语境中“水”音乐进行比较研究实验,选取了《平湖秋月》《浏阳河》等国内知名度较高的曲目,与国外关于水的音乐放在一起,在国外社交平台上进行同步传播,发现拥有共同意象的曲目结合起来会让受众更容易理解,“接下来,我要创造更多连接语境进行跨文化传播,通过更多艺术表现形式创新传播路径,更好地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 杨频萍 叶真 程晓琳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