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5|博物馆日,一起来寻宝!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5-17 17:00:53


有趣有料的国际博物馆日,怎么少得了江苏人气宝藏?“神仙打架”脱颖而出的13件宝物,件件大有来头,既有吴韵汉风的深厚蕴藏,也有江河湖海的时代精神。让我们跟着H5,一起来寻宝吧!来一次文化溯源之旅,一秒穿梭千年,领略归去来兮的远古精灵,看器物上流淌的光阴,品一场穿越时空的“知音会”,欣赏倪瓒笔下的枯树细竹老石,在神话之城听一简“神乌赋”……


南京 南朝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


1960年4月,在南京西善桥宫山北麓的一位南朝时期的贵族墓葬中,发掘了一组大型拼镶砖印壁画。战国高士荣启期“穿越”进“竹林七贤”,八位高士就此“成团”。 怡然自得的荣启期,身旁有700年后的“琴界高手”嵇康、抱阮弹奏的阮咸、啸歌的阮籍、手舞如意的王戎,还有闭目深思的向秀、 “酒鬼”刘伶、饮酒的山涛,这场“知音会”好不快活。

无锡 元倪瓒纸本墨笔苔痕树影图轴


在典藏丰厚的无锡博物院,千万别错过奇葩画家倪瓒笔下的枯树细竹老石。1986年,谢稚柳、刘九庵、杨仁恺等几位专家来到江苏,在文物商店挖到这块“宝”,欣喜若狂。一株枯树几竿细竹一块老石,极简的笔墨,勾勒出来一片清逸淡泊脱俗的意境。该画历经波折后终于入藏无锡博物院。

徐州 东汉舞乐车马图汉画像石


江苏人气宝藏唯一一件入选的县级博物馆藏品,出土于睢宁县墓山汉画像石一号墓前室。汉画像石上栩栩如生的画面仿佛是古人的朋友圈。画分三格,上格刻夔龙凤鸟,以示祥瑞。中间一格为建筑乐舞图,画面中间刻有一座三层重阁,门外还有阙楼,楼阁内外有五位持幢的官吏,可见主人身份之高。

常州 良渚十二节人面纹玉琮


1973年,出土于常州郑陆镇寺墩遗址,外表分为十二节,每节以四角为中线,刻有人面纹四组,共四十八组,面孔由两条平行凸横棱、圆圈、凸横档构成,分别表示羽冠、眼睛、鼻子或嘴巴。眼睛为单线圆圈,鼻子或嘴巴上刻有卷云纹,工艺可谓精湛绝伦。墓葬主人可能是“王”或者“巫”。

苏州 春秋吴王夫差剑


苏州,春秋吴文化的发源地,这里或许也是当时世界上冷兵器冶炼水平最高的地方。这把至今仍旧寒光凌冽的剑,主人是大名鼎鼎的吴王夫差,仅靠剑本身的重量,就能划透十二层宣纸,这也是存世的吴王夫差剑中最完美的一剑。

南通 近代博物苑石额


这块石额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博物馆的实物遗存。1905年,著名爱国实业家、晚清状元张謇购地35亩,移荒冢千座,建设了我国最早的公共博物馆,这块石额上详细讲述了当时的故事。这块看似不起眼的石额见证了中国早期博物馆事业的起步,更是中国博物馆事业的丰碑和奠基石。

连云港 西汉《神乌赋》竹简


一简《神乌赋》,神话传千年。这段竹简镌刻着千年前一段雄乌与雌乌的爱情悲剧。《神乌赋》是我国目前唯一一篇保持原始状态的汉赋作品,全篇章草,用笔奇丽,神采飞扬,它的出现把我国古代禽鸟寓言文学及俗赋的产生时间提前了200多年。

淮安 战国木雕鼓车


这是距今两千多年的超豪华马车,木质车舆上镶嵌着精美的雕花木板,彰显着主人显赫的身份,这也是国内首次发现、保存最好、雕刻最精美的木雕鼓车。得益于淮安这座“水上之城”,木雕鼓车绝大部分木质结构都浸泡于水中,得以完整保存至今。

盐城 唐宋年间整块盘铁


1984年,在盐城市县前街,出土了一件直径约为1.9米,重达2吨的圆形盘铁,它是古代制盐的工具。古代盘铁是由官府统一制作,明万历以后就不再铸造,因而存世量极少,史书中记载盘铁有整块,也有切块拼凑。而中国海盐博物馆收藏的这件盘铁是目前存世的唯一一件整块盘铁,它具有唯一性。

扬州 唐青釉褐绿点彩云纹双耳罐


1974年在扬州唐城遗址出土,为长沙窑瓷器。它形体之大,纹饰之精,釉色之美,是长沙窑罕见的珍品,又属于民用瓷,是唐代外销瓷的“爆款”产品。外销爆品何以从长沙“漂流”到扬州?是因为地处南北大运河和长江的入口的扬州,在唐朝是国际大港,也是对外贸易的最大商都,数不清的土特产从这里出口到国外。

镇江 六朝瘗鹤铭碑石


它原刻于焦山西侧临江的崖壁之上,唐代后期或稍晚坠落江中,破裂残损。清康熙52年,苏州知府陈鹏年,募工打捞《瘗鹤铭》,历时三个月,终于挽出残刻五石。抗战时期,日寇曾多次上山找寻《瘗鹤铭》,但被当时主持和尚镜融法师藏起来,才免遭一劫。1997年,我国各部门、博物馆组织打捞,一直到2010年,《瘗鹤铭》宣告打捞终结。

泰州 新石器时期雄性麋鹿骨架化石


1986年5月12日,世界上第一具基本完整的雄性麋鹿骨架化石修复成功,为海陵地区的成陆史、人类史、植物史、动物史、气候史的研究提供了实物佐证。史书记载麋鹿在泰州一带“千百成群,掘食草根,其处成泥”。这里的土地曾经是一片滨海的水网平原,气候宜人、草木茂盛,这群远古的精灵,就是早期光顾古泰州的“神秘客人”。

宿迁  新石器时期泥塑猴面具


透过来自新石器时代的“泥塑猴面具”,我们可以想像出这片土地上的先人日常:8000多年前,一道黎明的曙光照射到位于淮河中下游的一个部落里。用石磨给稻谷脱壳,在河里捕鱼……一天的工作之余,人们也开始追求精致的生活。他们把泥土和水混合,以部落周围常见的动物为蓝本,捏出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泥塑面具,以满足自己的审美需要和精神追求。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沈昭 孙庆云 冯秋红

H5设计制作:赵岑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