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要在教育‘双减’中做好科学教育加法”的重要指示精神,展示“双减”背景下科学教育的实践探索,江苏省教科院中小学教学研究室于5月9日在南京外国语学校仙林分校举办江苏省“践行新课标,做好科学教育加法”专题研讨会。
本次活动中,南外仙林分校、琅琊路小学、金陵小学、南通市海南小学等校展示了精彩课例。南外仙林分校王猛老师的科学课《做馒头》,从同学们寒假开展的“主题研究型学习”活动说起。寒假中,学生尝试了制作馒头,同样的面粉,做出的馒头却有很大区别,是什么原因造成的?王猛老师引导同学们观察、比较,依据生活经验对馒头的区别做出合理地猜测和解释。学生通过观察知道酵母菌是一种生物,并知道酵母菌在和面粉发酵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气体,能够合理解释发酵馒头比未发酵馒头松软的原因。接着,由酵母菌引出其它的有益菌和有害菌,让学生知道微生物的存在对于人类生产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最后,王老师结合校内的主题研究性学习,引导学生对于“发酵食品”展开更深入地研究,探索温度、湿度、时间等对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会产生怎样的影响。
南外仙林分校小学部一直高度重视科学教育,落实双减政策以来,科学教研组反复研讨,从更高站位系统谋划科学教育做加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老师们紧扣深度学习的六个侧面知识再建、问题意识、主动构建、协同活动、学以致用、多维思辨开展教学设计,通过任务驱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实践,通过贴近生活的教学情境和挑战性任务的设计让学生有机会基于学科或跨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实现知识的综合应用与实践转化。
学校还将科学教育延伸至课外,组织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所有主题的选取都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基础之上,通过学生的探究实践,引导学生在真实情境中思考如何解决生活中复杂的问题,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目前已开展的研究性学习主题包括《食品》《我眼中的南京》《是真的吗》《交通》等。老师们借助学习手册深入推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一份学习手册包括活动计划、活动过程、多彩评价等。
科技节是南外仙林分校校园六大节之一,热爱科学的孩子在多彩的科学活动中萌发出好奇与创新的种子,涌现出一批批“科技小达人”,“科学小院士”。目前学校正在开展”影响人类文明的100个实验”的教育项目研究,期待在科学教育做加法的道路上,培养出更多优秀的科学人才。
南京市教研室小学科学教研员杨健老师表示,现在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涌现了大量的科技活动、科学活动、博物馆活动、场馆活动等,也有很多所谓的大数据、VR、AI,3D打印、无人机等进入到学校,看上去是丰富了学生的科学学习内容,但未必是我们要的“科学教育加法”。
杨健认为,对比新旧版课标,由18个核心概念、75个学习内容分布在3个学段,变为13个核心概念、54个学习内容分布在4个学段,实际上是在“做减法”。在我们的科学课上减掉了一些概念,减掉了一些事实性的知识,我们希望孩子们获得更多的是探究实践,但如果这个“探究实践”,孩子们是被动的,在老师的指挥下亦步亦趋地去做,那只能叫操练。而如果有科学思维贯穿其中,让孩子有好奇、有发问、有设想、有设计、有尝试、有迭代、有得出结论等不断迁移运用知识的过程,这样的探究实践才是我们要“加”的。这几年来我们一直在说,让我们的科学教育做好“加法”,其实是加好“科学思维”,让我们的课堂上面“少一点、慢一点、实一点”,孩子的素养发展才能真正的多一点。
通讯员 郝也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李晨
校对 盛媛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