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别山中草药、拓印植物标本、知晓采茶制茶奥妙......这堂老山自然研学课堂有趣又有用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4-29 22:26:43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描述的是仙风道骨的隐者,在“五一”小长假第一天,在南京老山山林中采药人则是一群孩子带着他们的家长。

小长假第一天,位于浦口的南京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内,赏花海,玩露营,逛市集......丰富多彩的假日游园活动吸引众多游客。有一群人却避开热闹的玩乐,走进清幽的山林中,寻觅老山森林深处的中药材植物、跟着老茶农体验采茶制茶,一趟精彩的自然课堂已然开启。

由江苏省数字文化和智慧旅游发展中心指导,浦口文旅集团、扬子晚报主办的“我的旅行日记—随师采药去”老山研学体验活动自4月9日首发后,已吸引近百组亲子家庭走进老山国家森林公园参与线下研学活动,扬子晚报小记者们在研学老师的带领下,通过讲解观察、互动体验、主动探索等多种形式让他们认识自然、了解自然,学到很多课本之外的知识点,与之同行的家长们也大呼开阔了眼界。

老山国家森林公园既是一座森林公园,也是一座“百草园”,这里大部分都是保护良好的原始森林,加上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优势,天然中草药资源极为丰富。在研学老师的带领下,在大树掩映的草丛中,大家发现并认识金钱草、野蔷薇、杜衡、半夏等中药材植物,从名称、特征到医药价值,学习中医药知识、切身感知中医药文化的魅力。这也让随行的家长大为惊叹:平常不起眼的小草,原来还是这么神奇的功效。大家在享受天然氧吧的同时听老师娓娓道来各种草药和功效,大家欢声笑语,在大自然的野趣中学到了更多知识。

好奇的孩子们在山中还发现了一种野果—覆盆子,以及与之特别相似的蛇莓。为了让孩子有更直接深刻的了解,老师从颜色、形状等方面进行了详细讲解,比如通过观察外形分辨,覆盆子的颜色更加鲜亮,而且可以看到它的表面是由许多饱满的红色小颗粒簇成一团的,而蛇莓则是在一个浑圆肉球的表面上再长出较分散的红色小“触角”,细看起来有些不适,这样的细节可以看出二者的区别。另外,覆盆子的表面还有一些绒毛,细看是可以看到的,蛇莓则没有。从花朵的颜色也可以辨认出这两种不同的果子,覆盆子开花白色,蛇莓开花黄色。最直观的不同,蛇莓的果实是实心,覆盆子的果实是空心的。“给蛇莓和覆盆子很像,但是口感和营养却相差甚远。蛇莓的茎、叶、果实经过处理后可入药,但蛇莓的果实有微毒,最好不要生吃。”研学老师告诉小记者们,中医文化博大精深,它的传承需要每一个人努力。不管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还是保护生态的需要,都不要盲目地采摘甚至是食用野生中草药。

从山中采药归来,孩子们用沿途采摘的中草药植物进行植物拓印,将不同形状和颜色的叶子和花,通过有节奏敲击,植物色素慢慢渗透进布料。轮廓和脉络清晰复刻在了布料上,不同于绘画或颜料的印制,植物拓印将植物的清新和自然的气息永远封存在绢布上。亲手拓印中草药标本,在手工劳作中真切收获采药成果,定格一日小药农的丰盈时光。

上午随师采药,午餐休息后,孩子们化身“茶农”,奔赴老山云雾茶基地采摘春茶,寻觅着春阳下最俏丽的“一芽一叶”。“采茶是个技术活,采的时候要用手指捏紧再折,采的是最上面的芽叶,也就是常说的一芽一叶,千万不能用指甲掐,不然那个茶梗会变黑,它加工出来的茶叶品质以及茶汤不佳。”老茶农认真地教着,同学们也认真地听着。层层梯田般的茶山上,孩子们带着家长化身“茶人”,穿梭于茶树丛中,双手在茶树冠上“翻飞起舞”,将一片片嫩绿的新芽采摘下来放入茶篓,选出自己最称心的那一片茶叶,并不时向老师发来“战报”,体验着劳动的艰辛与快乐,投入采茶工作的身影成了老山茶山上一道靓丽的风景。

采好的茶叶如何处理?在森林驿站孩子们跟着茶农师傅学习炒茶,摊晾、筛选、杀青、搓条、理条、干燥……每一道工序都有着严格的技艺讲究,看着茶农师傅徒手翻动高温锅内的茶叶,抖、推、甩不断变换手势,大家也在沉浸式观摩中感受茶叶发生的奇妙变化。“200多度的铁锅里炒茶,这是在‘铁砂掌’吗?”“这是我第一次体验采茶制茶,很有意思。”一番“火”的历练,孩子们自己采摘的“新茶”总算出锅,劳动带来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溢于言表,同学们纷纷收获了劳动的“甘甜”。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蒋梦贻 孔小芳  图片:蒋梦贻 摄

校对 李海慧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