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刷到敦煌“数字藏经洞”没?近距离观赏还能“开灯”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4-19 12:46:53

最近,“数字藏经洞”在许多人的朋友圈刷屏。4月18日是国际古迹遗址日,当天上午敦煌研究院最新数字化成果“数字藏经洞”面向公众正式发布,这也被宣传誉为首个“超时空参与式博物馆”。用户登录“云游敦煌”小程序后,即可进入高清还原的藏经洞中,近距离观赏洞窟里的壁画、彩塑和碑文等细节。

据悉,“数字藏经洞”由国家文物局指导,敦煌研究院与腾讯联合打造,生动再现了敦煌藏经洞及其百年前室藏6万余卷珍贵文物的历史场景,可“穿越”至晚唐、北宋、清末等时期,沉浸式体验敦煌文化。

敦煌藏经洞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发现之一,曾出土数万件4世纪至11世纪的文物。有“国际显学”之称的敦煌学,就是以藏经洞出土文物为重要研究资料。敦煌藏经洞也因此被誉为“中古时期的百科全书”。敦煌藏经洞,又名鸣沙石室、敦煌石室,即莫高窟第17窟。1900年,道士王圆箓在莫高窟第16窟清理积沙时,意外打开一个石窟,发现里面堆满了文书、经卷、绢画等文物。

记者通过“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进入“数字藏经洞”时,千百年前的敦煌莫高窟景象便在眼前徐徐展开。“数字藏经洞”将四个朝代、八个历史人物的故事浓缩在“初临莫高”“僧统之窟”“《酒》的诞生”“百年封存”“文物之殇”等几个沉浸式体验环节中。

在“敦煌莫高窟官方虚拟人”伽瑶的指引下,“穿越”回晚唐时期,在莫高窟藏经洞前与开窟僧人洪辩展开对话;进入北宋,了解国宝级文物“敦研001《归义军衙府酒破历》”的由来与流转;来到清末,又“亲历”道士王圆箓意外发现藏经洞,随后6万余件洞藏文物散落世界各地……“数字藏经洞”中还设置“文物展馆”,并对21件最具代表性的藏经洞出土文物进行高清展示与详细解读。记者注意到,按动行动图标,还会传出脚步声,宛如真的在其中行走。但操作不灵光时,也会出现找不到路的窘迫。

通过渲染和全局动态光照、云游戏等游戏技术,该小程序打造了身临其境的超拟真体验。“数字藏经洞”首次在数字世界还原莫高窟1600米外崖面原貌,毫米级高精度复刻莫高窟三层楼和第16、17窟。令人惊喜的是,营造极具真实感的环境氛围,不仅还原了早晨10点的太阳光照效果,还在窟内加上了“开灯”的观赏模式,将原本昏暗的甬道、壁画、告身碑逐一照亮,让体验者获得不同于实地游览的全新体验。

敦煌研究院院长苏伯民介绍,文物与科技的融合让再现藏经洞成为可能。下一步,敦煌研究院将继续探索文物展示、体验新方式,促进敦煌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据悉,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之际,“数字藏经洞”还计划推出英、日、韩等多语言版本,以推动敦煌文化更好地走向世界,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南博名誉院长龚良表示,从2013年开始,数字技术多样性、普及化地被引入博物馆的展览、服务和空间氛围营造,触摸屏、语音讲解、音视频、影院模式、三维数字文物、沉浸式体验、游戏技术、即时通信、3D打印等等,都在博物馆及相关场所内得到了良好的应用。

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内的传播,标志性事件是2010年上海世博会把《清明上河图》动态化的数字展品放在中国馆内,人们争相围观。2013年南京博物院(以下称南博)改扩建工程完成并对公众全面开放,奇妙、新颖、动态、讲故事的“数字馆”,成为“一院六馆”中最靓丽、最受观众欢迎的展馆。2017年国家文物局实施“互联网+中华文明”行动计划,数字技术在博物馆内广泛应用,成为中国博物馆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阵地,也让博物馆越来越受到公众的欢迎。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又推出引人瞩目的全真互联元宇宙博物馆体验项目。在做好原有以文物为主导的博物馆展览的基础上,广泛应用数字技术,营造更好的博物馆参观环境,创造更优质的博物馆数字文化产品,从而使江苏博物馆群既有历史文化底蕴,又有时代特色风尚。当下“数字化转型”正日益成为海内外博物馆发展的关键战略主题。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楠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