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云港赣榆抗日山烈士陵园:清明祭英烈 丰碑励青春
来源:紫牛新闻
2023-04-03 15:47:36

罗荣桓(后左三)、黎玉(后左四)、陈光(后左五)、肖华(后左六)、陈士榘(后左七)、符竹庭(前左三)、谷牧(前左四)等留影

4月2日,在连云港抗日山烈士陵园第五坡段——符竹庭将军陵寝前,全国红色故事优秀讲解员于雪,正在为来自符将军老家江西省抚州市广昌县头陂镇的亲人代表,讲述这座山的红色历史和符竹庭将军的丰功伟绩和壮烈牺牲史。

“假如有一天我牺牲了,请同志们记住,也要将我安葬在这里!”

虽相隔1100多公里,但两地的人民从未忘记血洒赣榆留英名的抗日名将符竹庭。

符竹庭骑马打枪

符竹庭将军像

退役军人返乡欢迎仪式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抗日山烈士陵园坐落在苏鲁交界的抗日山上。无论在战争时期还是和平年代,它都是一个神圣的地方。1941年3月,八路军115师教导团和山东纵队2旅联合发起青口战役,历时1周,歼灭日伪军1000多,取得了八路军主力东进滨海抗日的首次大捷。之后,主力部队战略转移,教导二旅6团1连的18名指战员奉命掩护,在青口与日伪援军血战,除1人外全部牺牲,他们就是被抗日军民传颂的“青口十八勇士”。

1941年7月,为了纪念青口十八勇士和抗战以来教导二旅牺牲的所有烈士,八路军115师教导二旅政治部决定选择一个合适的地方建一座抗日烈士纪念塔。教导二旅政委符竹庭亲自带领政治部的工作人员和技术人员跑遍了当时滨海区的赣榆、临沭、莒南、东海四县交界地区,最后选中赣榆西部马鞍山,后更名为抗日山。

红色研学实践活动

抗日山第五坡段庄重肃穆的六角墓亭,那是滨海军区政委符竹庭之墓。墓亭南面镶着他的铜像,那是战士们用30多公斤子弹壳铸成的。1942年抗日烈士纪念塔落成时,将军曾说 :“假如有一天我牺牲了,请同志们记住,也要将我安葬在这里!”没成想第二年竟一语成谶,1943年11月,符竹庭以身殉国,年仅31岁。按照他生前遗愿被安葬在了抗日山。

1944年的7月7日,陵园建成,滨海区各界人士5000多人隆重集会,悼念抗战中牺牲的烈士。陵园所在的马鞍山更名为抗日山,符竹庭将军也是安葬在这山上级别最高的将领。

清明祭扫活动

清明祭扫活动

到落成时,“抗日山烈士陵园”内共修建了750多座烈士墓,800多名英烈长眠于此。纪念碑上镌刻了3576位烈士的英名。如今,抗日山烈士陵园占地360亩,建有烈士墓1638座、1800多位烈士的忠魂安葬其中。抗日山是全国唯一一座以抗日命名的山,也是全国唯一一座在抗日战争中就修建完成的抗日烈士陵园。它浓缩了中国人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怀,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不畏强暴、血战到底的英雄气概,百折不挠、坚韧不拔的必胜信念。

抗日山成缅怀先烈红色精神传承地

今年以来,抗日山烈士陵园日平均接待参观中小学生、党团员、退役军人、普通游客5万人左右,清明前后,接待量50万余人次。

符竹庭将军老家后人来抗日山祭奠

参观抗日山革命烈士纪念馆

其中,2023年赣榆区退役军人首次回到故土的欢迎仪式就是瞻仰抗日山烈士陵园。聆听《青口十八勇士》的抗战故事,感受着为民族解放奋不顾身的感人事迹;在小沙东海战烈士冢纪念碑前,向革命先烈敬献花篮,向革命先烈三鞠躬,并重温军人誓词,深切缅怀革命先烈,进一步锤炼坚强党性;在无名烈士墓地,全体退役军人为无名烈士擦拭墓碑,向无名烈士墓献上鲜花,并默哀一分钟,追忆革命先烈的不朽功勋,寄托无限哀思;全体退役军人们通过实境课,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抗日山所代表的民族精神,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肩上承担的使命。

退役军人关慧康说:“我们在抗日山这样一个红色精神传承地,缅怀先烈,接受了革命精神的洗礼,坚定了自己理念信念,参观退役军人创业基地,更是给了我们极大地信心,我们会尽快转变身份,适应地方经济,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该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副局长董站立介绍:“今天我们组织2023年春季退役军人在抗日山陵园举行特殊的欢迎仪式,鼓励退役军人不忘初心,继续发扬部队优良传统,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退役军人事务局工作人员清明祭扫

目前,苏北鲁南地区,数十万少先队员、共青团员来此凭吊烈士,瞻仰参观。学生们纷纷表示,要学习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铭记历史,缅怀先烈,并表达了作为中国共产主义事业的接班人,会永远铭记革命英雄,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立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勤奋读书。

据悉,抗日山烈士陵园现已是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全国青少年教育基地、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并纳入全国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对传承红色精神,赓续红色血脉起到了重要作用。

通讯员 张永喜 刘存强 高传村 樊世磊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张凌飞

校对 徐珩

| 微矩阵

 报纸广告服务 新媒体广告刊例价 技术服务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