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说江苏㊸ | 半面之交:东汉天才应奉的神奇记忆力
2023-03-15 14:48:44

造车匠于内开扇出半面视奉,奉即委去。后数十年于路见车匠,识而呼之。——三国吴·谢承《后汉书》

我们现在说来往极少、交情不深,大概会用“一面之交”这个词。实际上,在古代还有“半面之交”。这个故事记录在三国吴·谢承所著的《后汉书》中(该书今已不存),跟徐州有关。

东汉时,有个叫应奉的人,极其聪明,读书五行俱下,记忆力特佳,凡所经历,就没有记不住的。20岁时,他去徐州拜访“彭城相”袁贺,当时恰巧袁贺出门去了,家人正在关大门。正在门道里做活的木匠即将闭上的大门里往外看。应奉仅仅看到他的半张脸。

但数十年后,应奉在京城洛阳的街上又见到了这位车匠,一眼就认出了他,并跟他打了招呼。由此可见,应奉的记忆能力。由这个故事也总结出了一个成语:“半面之交”。白居易《与元九书》: “初应进士时,中朝无缌麻之亲,达官无半面之旧。”明代通俗小说《封神演义》里有也有一句:“我与道友未有半面之交,此语从何而来?”用的都是这个典故。

应奉的超神记忆力,史籍上记录下来的还有两例。

说应奉为“决曹史”,抄录全郡四十二县的罪犯名单报送刑部。回郡后,太守详细问他所送罪犯情况,应奉竟能将所录罪犯的姓名、罪状、罪行轻重等,一一准确地说出来,毫无遗漏。

他在担任地方统计员时,上司带着他到京师汇报工作,上司想验证一下他的记忆力,就暗中把一路上路过的地方,每天见的各级官员甚至奴仆的姓名详细地做了笔记。回到本郡后,上司把沿途笔记拿出来考验应奉。应奉看了之后,还给做了补充:“我们在颖川伦氏都亭时,亭长姓胡,有个家奴叫禄,曾给我倒过水,您这没记啊。”

应氏一门书香传家。应奉之子应劭是个厉害人物,只要谈汉代民间风俗的,他写的《风俗通》大概是绕不过去的。应劭还做过泰山太守,兴平元年(194),曹操的父亲曹嵩由琅琊郡到泰山郡,曹操令应劭派军队接应他们到兖州,但是应劭军队尚未到达,徐州刺史陶谦秘密派出数千骑兵劫杀了曹氏父子。应劭害怕曹操报复,只好投奔冀州牧袁绍。

应奉的孙子应玚也是才子,名列“建安七子”之内,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死于一场瘟疫。曹丕在《与吴质书》中怀念亡友时说:“昔年疾疫,亲故多离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痛可言邪?”这里的“应”指的就是应玚。

43


【汉语中有52万个词语,我们常用的有一两万,而其中源自江苏的占有相当大比重。从一个一个我们熟悉的词语出发,寻根溯源,可以抵达词语背后的江苏历史,唤醒沉睡已久的文化记忆。扬子晚报联合江苏省地方志办公室在扬子晚报、紫牛新闻App“微史记”频道、“方志江苏”微信公众号上共同开辟“典说江苏”专栏,深入挖掘那些沉睡的江苏文化,唤醒人们的乡土记忆。】

校对 王菲

| 微矩阵

地址:南京市建邺区江东中路369号新华报业传媒广场 邮编:210092 联系我们:025-96096(24小时)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170004 视听节目许可证1008318号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苏字第394号

版权所有 江苏扬子晚报有限公司

 苏ICP备13020714号 | 电信增值业务经营许可证 苏B2-20140001